-
经典是最好的教材
-
作者:齐宏伟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典 陀思妥耶夫斯基 雅斯贝尔斯 教材 人文主义 白鹿洞书院 教育理念 朱熹 比较文学 陆九渊
-
描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熏陶成"律法之子",不管身处何方,血管中都流淌着经书的血液,使这个民族,哪怕历经近2000年的流亡漂泊,仍能凝聚成国。
-
对教材所注“《临江仙》词意画”的质疑
-
作者:孙延喜 来源: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江仙》 词意 教材 质疑 唐诗宋词 高中语文 晏几道 教科书
-
描述:《临江仙》词意画”的小注。但画中是一位女子独立,与整篇词意不符合。在这首词之后选这幅画,这对学生理解全词产生了障碍。 这首词独立的当是抒情主人公即词人。从事理上分析,作者思念一位飘零的歌女,但情人已不知去向,那独立的只能是自己。从词的内容看,作者怀着浓浓的相思,做了一个相见的梦,梦后回到现实,情人已人去楼空
-
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交流的中介
-
作者:丁昌萍 来源:科学咨询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介作用 学生 教师 英语学习 交流 教材 实际教学 语法
-
描述:b.sth.”的双宾语结构,若遇见“向某人解释某事”这个短语,90%以上的学生都会译成“explain.sb.sth.”(应为explain to. sb.sth.)。所以,适当的语言形式(即语法)应在运用中、在篇章阅读中由教师去引起,让学生有规律地不断体会,进行自我总结;再由老师简要归纳,最后为他们所掌握。如在定语从句的教学中,我先从形容词修饰名词入手,然后教学生去收集相当于形容词的句子。在我不断以作业形式的督促和批改中,他们都能找出一个句子中的完整的定语从句。
-
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交流的中介:试述“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
-
作者:丁昌萍 来源:科学咨询(下旬)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模式 教材 学生 中介 教师角色
-
描述:本文在对教育模式的回顾中,凸现新课程的理念,提出“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交流的中介”这一命题;再以最能体现传统英语教学的语法和词汇教学为例,试着论述“新课标”条件下的高中英语教师“中介”角色的定位。
-
对课标教材中《北宋文官像》的疑惑
-
作者:丁要贤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官 北宋 课标教材 王安石变法 第1课时 教科书 新课标 人教社 武官 历史
-
描述:在讲授人教社新课标教科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时,我对其中的一幅插图《北宋文官像》(P55,见左图)产生了疑惑。图像并不清楚,我不能作肯定的判断,但图中的官员似乎手拄宝剑
-
历史的共同点
-
作者:月儿 来源:杉乡文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毛 老师 慈禧 恺撒 历史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活跃课堂 拿破仑
-
描述:人。”课堂上一阵大笑。老师将错就错,干脆当个游戏玩下去,也算活跃课堂气氛。于是又问:“那他们和孙中山、鲁讯有共同点吗?”三毛想了想,说:“他们都是男人。”老师接着又问:“如果
-
歪历史
-
作者:佩儿 来源:喜剧世界(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二 历史 春秋时期 斧子 母亲 声音 王安石 舆论 曹操
-
描述:儿"。王二小在河边砍树,不小心把铁斧掉进河里。他急得哭了起来。忽然,水里传出一个苍老的声音:孩子你掉的是金斧子吗?王二小对着水里喊:不是的!水里的声
-
房产税的历史钩沉
-
作者:贺妮娜 来源:上海土地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房产税 历史 钩沉 《周礼》 土地税 征收 税收
-
描述:房产税在我国是课征历史较早的一种税收,而且是最早征收房产税的国家之一。《周礼》曾记载“掌敛廛布于泉府”,廛布即是当时课征的房产税,属于土地税的一部分,对三种房屋征收。
-
历史的鞭影
-
作者:余志刚 来源:观察与思考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 中国 商鞅 王安石 张居正 龚自珍
-
描述:世无常法,唯变可通,但变则触犯旧序,触犯旧序则把自己放在了“汤镬”之上。雄浑苍莽、九曲百折的古黄河逶迤在瘢痕褶叠的黄土古塬上,犹似历史甩过的一条鞭影,炸出了一串响亮的名字,他们是:商鞅,王安石
-
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交流的中介——试述“新课标”条件下的高中
-
作者:黎昌友 来源: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课标 教育模式 学生 新课程 英语教师角色 教材 当代西方 中介作用 文艺批评 教育发展
-
描述:纵观近、当代西方的文艺批评,我们不难看出,对文本的阅读,抑或交流,经历了两次转变:一次是从作家转移到作品;一次是从作品转移到读者。这两次的转移意义深远。对照我们的教育发展,可以看出:古代的《四书》、《五经》的教育模式,近似于对孔子(作家)的阅读和注重;《新课程》以前的教育模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