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北宋诗文革新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作者:于兴汉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文学理论  欧阳修  王安石  北宋时期  古文运动  持续性  文学创作  载道  短期内 
描述:、词,还有墓志文、史传文和杂文等。这种丰富多采的文学创怍和革新为理论上的建设提供了雄厚的实践基础。当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涉及面大,改革的难度也大,这就不是在某一阶段或短期内所能完成的,这样,在时间上
曾巩诗文900年间的传播历程
作者:何明星  来源:出版人:图书馆与阅读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曾巩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  传播  传播  诗文  诗文  《墨池记》  《墨池记》  文学家  文学家  代表作  代表作  北宋  北宋 
描述:救灾记》《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孔子对周礼的继承和革新
作者:温寒露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周礼  继承  革新 
描述:相承互用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念.
诗可以乐: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的发展
作者:程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北宋诗文革新  “乐”  王安石  范仲淹  苏轼  传统文士  梅尧臣  社会责任  “半山体” 
描述:的表现形态。作者指出,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文学以“悲哀为主”的格局,使其获得了与“悲”主题平分秋色的地位,从而带来了文学史上“和平之音”与“穷愁之言”的异调同工。
中国戏曲的传统与革新:陈士争版《牡丹亭》引发的思考
作者:李静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昆曲  传统  革新  思考 
描述:本文试图通过这一作品的艺术特点,谈谈关于当代中国戏曲传统与革新的思考。
论王安石诗文的思维视角
作者:王耀辉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文  创新思维  审美 
描述:。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探讨王安石诗文的精髓,以揭示王安石诗文千古不衰的秘密。
北宋诗文
作者:胡守仁  来源:江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王安石  西昆体  地主阶级  晚唐五代  韩愈  柳开  范仲淹  散文  古文 
描述:以诵读,而在于“古其理,高其意”,“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为当前的
试论陆象山的诗文创作
作者:徐国华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诗文  心学  风格 
描述:成一家 ,颇值得我们重视与探究
略述清人对汤显祖诗文的评价
作者:黄建荣 韩锋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代  汤显祖  诗文  评价 
描述:通过实践与总结,中体西用与经世致用互动升华,逐渐成为知识商人群体中的新生力量,重置了传统中国“士农工商”的社会排位格局。他们兼融中西文化内涵,凸显“中西合璧”的韵味,改变了中国社会心理与价值取向,在“中转”欧西文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西方传播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前驱和中介,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文化移植起了首开风气的重要作用。他们关注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揭示了中国近代化的路向,不失为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急先锋。
略述清人对汤显祖诗文的评价
作者:黄建荣 韩锋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代  汤显祖  诗文  评价 
描述:清人对汤显祖诗文的评价,主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官方性,主要体现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明史》的评价。二是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文人学者为汤显祖诗文集所作的序中。三是具体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学者对汤显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