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99)
报纸(301)
图书(44)
学位论文(22)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06)
地方文献 (45)
才乡教育 (6)
红色文化 (5)
非遗保护 (4)
宗教集要 (3)
地方风物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193)
2013(49)
2011(67)
2005(30)
2003(22)
2002(17)
1999(22)
1996(20)
1995(18)
1992(8)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11)
青年时报(7)
古典文学知识(6)
中华文化论坛(2)
农业考古(2)
连环画报(1)
新财富(1)
鸡西大学学报(1)
中国质量报(1)
武当(1)
养生文摘装糊涂装聋作哑()/林散之
作者:暂无 来源:武当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养生文摘装糊涂装聋作哑()/林散之
诗词改字
作者: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绝句  正用  诗词  钟山  用字  春风  大夫  王安石  月事  初日 
描述: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予闻于钱伸仲大夫如此。今豫章所
浅议曾巩对欧阳修文学观念的接受
作者:郭思彤  来源:鸡西大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欧阳修     
描述:曾巩是欧阳修最为得意的弟子,他无论在仕途上还是学上都受到了欧阳修的提携。欧阳修在""与"道"两方面对曾巩产生了深远影响,曾巩一方面继承了欧阳修的学术思想,一方面对""、"道"这类传统命题
锡《茶谱》
作者:陈尚君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事类赋注》  《太平寰宇记》  《茶经》  《直斋书录解题》  陆龟蒙  禅月集  成书时间  晁公武  《资治通鉴》  后集 
描述:锡《茶谱》考复旦大学陈尚君上编《茶谱》、[荆州]当阳县青溪山,仙人掌茶。李白有诗。(《事类赋注》卷一七)按:《太平寰宇记》卷八三引《茶谱》云:“绵州尤安县生松岭关者,与荆州同。”2、峡州
传统业务仍应是券商的主流商业模式
作者:胡志斌 何铭宇   来源:新财富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统业务  券商  主流商业模式  并购业务  经纪费用模式  中国 
描述:传统业务仍应是券商的主流商业模式
王安石清心治本
作者:聚生  吕奉林绘  来源:连环画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清心治本
奇特的"焚如"之刑:《资治通鉴》所涉《谈之一
作者:铮甫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资治通鉴》    《通鉴》  戊己校尉  匈奴  《周易》  王莽  《汉书》  《汉书·刑法志》  爻辞 
描述:奇特的“焚如”之刑──《资治通鉴》所涉《谈之一铮甫《通鉴》记事:记叙王莽在连续"扰乱匈奴",与之构乱,屯兵匈奴边境,实行战争威胁、凌辱分化等行动以后,于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接受了匈奴新
李觏文化观的平民情结
作者:朱人求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文化  文化          平民情结  平民情结 
描述:在中国文化史上 ,李觏是第一个自觉地以“”指称“文化”的思想家。他的文化观是以礼论为核心 ,以平民价值为取向 ,以康国济民为目的的儒家淑世主义文化观。李觏以其对礼文化的系统建构和平民关切在中国儒学
《全元》虞集卷佚文篇目
作者:罗鹭  来源:古典文献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渊阁  四库全书  虞集  佚文  县志  中国古代  库本  故宫博物院  十七年  明万历 
描述:,误析者一篇,重收者五篇,故《全元》共
北魏孝文帝巧用《革》卦促进迁都:《资治通鉴》所涉《
作者:铮甫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北魏孝文帝  《革》    阴阳观  《通鉴》  《周易》  变法改革  封建社会  平城 
描述:中时迁都洛阳记叙尤详.本文拟对孝文帝利用《周易》革卦排除迁都阻力一事略陈管见。谋略与威权并用实现迁都大计《通鉴》在记叙了孝文帝拓跋宏在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等改革措施后,即行谋划将部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但是,考虑到反对迁都的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强大,不便公开提出,“乃议大幸伐齐,故以胁众。”于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五月的一天召见群臣.“使大常卿王湛筮之,遇《革》。”孝文帝高兴地说:“‘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①朝臣部不敢说话,只有任城王拓跋澄仗着是皇帝的叔父,位尊权重,敢于廷争面折,因而提出反驳c退朝后,孝文帝单独召见了拓跋澄,首先解释了在朝堂上厉声作色的缘故:“明堂之事,恐入人竟言,记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让拓跋浪消了气,接着就开诚布公地说出了迁都的想法:“今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