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公民应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作者:曹晶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公民  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 
描述:当前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公民,而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公民不仅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更是统一个人价值目标和国家培养目标的最佳结合点。
应是公民向官员问责
作者:徐贲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公民  高级官员  传统吏治  腐败  民主机制  政治化  地方政府  病毒  道德  事件 
描述:在吏治模式中,官员是政权的招牌和个人化的面孔。官吏的强干、清廉或无能、贪腐,代表着政府的得与失。在这种机制下,吏治最危险的敌人就是它自己的腐败,一旦腐败的病毒在官僚机制中蔓延,就很难在体制内部得到诊治。
自首应是公民的一种普遍权利
作者:孟桢尧  来源:法制与社会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首  减轻处罚  权利  普遍  公民  “应当”  《刑法》  犯罪分子 
描述:法院必须从轻或减轻处罚,“可以”则是指法院应根据案情来决定是否从轻或减轻处罚。
爱国素养应是公民必修课
作者:暂无 来源:法治与社会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理素养  爱国  公民  必修课  《环球时报》  文化素养  知识素养  营养不良 
描述:刘海明在《环球时报》撰文认为,目前,对个人心理素养、文化素养、知识素养的提升已成社会共以,但对爱国素养的认识不足,没有引起重视。一个公民,若是其爱圈素养“营养不良”,在特定时期用任性方式表达
经典是最好的教材
作者:齐宏伟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典  陀思妥耶夫斯基  雅斯贝尔斯  教材  人文主义  白鹿洞书院  教育理念  朱熹  比较文学  陆九渊 
描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熏陶成"律法之子",不管身处何方,血管中都流淌着经书的血液,使这个民族,哪怕历经近2000年的流亡漂泊,仍能凝聚成国。
刘绍勇:争做“责任型企业公民
作者:刘绍勇  来源:国企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责任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贯彻落实  关键时期  经济发展方式  航空公司  企业改革发展  公民  东航  改革开放 
描述:线、方针和政策在企业贯彻落实的情况,以及东航1400多个党组织,2.4万多名党员所凝聚的共识和期望带去大会,并第一时间把大会的重要精神、党的重要部署带回来。
教材所注“《临江仙》词意画”的质疑
作者:孙延喜  来源: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江仙》  词意  教材  质疑  唐诗宋词  高中语文  晏几道  教科书 
描述:《临江仙》词意画”的小注。但画中是一位女子独立,与整篇词意不符合。在这首词之后选这幅画,这对学生理解全词产生了障碍。 这首词独立的当是抒情主人公即词人。从事理上分析,作者思念一位飘零的歌女,但情人已不知去向,那独立的只能是自己。从词的内容看,作者怀着浓浓的相思,做了一个相见的梦,梦后回到现实,情人已人去楼空
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交流的中介
作者:丁昌萍  来源:科学咨询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介作用  学生  教师  英语学习  交流  教材  实际教学  语法 
描述:b.sth.”的双宾语结构,若遇见“向某人解释某事”这个短语,90%以上的学生都会译成“explain.sb.sth.”(应为explain to. sb.sth.)。所以,适当的语言形式(即语法)应在运用中、在篇章阅读中由教师去引起,让学生有规律地不断体会,进行自我总结;再由老师简要归纳,最后为他们所掌握。如在定语从句的教学中,我先从形容词修饰名词入手,然后教学生去收集相当于形容词的句子。在我不断以作业形式的督促和批改中,他们都能找出一个句子中的完整的定语从句。
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交流的中介:试述“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
作者:丁昌萍  来源:科学咨询(下旬)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模式  教材  学生  中介  教师角色 
描述:本文在对教育模式的回顾中,凸现新课程的理念,提出“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交流的中介”这一命题;再以最能体现传统英语教学的语法和词汇教学为例,试着论述“新课标”条件下的高中英语教师“中介”角色的定位。
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交流的中介——试述“新课标”条件下的高中
作者:黎昌友  来源: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课标  教育模式  学生  新课程  英语教师角色  教材  当代西方  中介作用  文艺批评  教育发展 
描述:纵观近、当代西方的文艺批评,我们不难看出,对文本的阅读,抑或交流,经历了两次转变:一次是从作家转移到作品;一次是从作品转移到读者。这两次的转移意义深远。对照我们的教育发展,可以看出:古代的《四书》、《五经》的教育模式,近似于对孔子(作家)的阅读和注重;《新课程》以前的教育模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