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34)
报纸(43)
会议论文(4)
学位论文(3)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45)
地方文献 (17)
红色文化 (17)
地方风物 (5)
宗教集要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32)
2013(16)
2009(14)
2007(16)
2005(5)
1995(12)
1987(5)
1985(4)
1982(4)
1977(1)
按来源分组
铜川日报(3)
临川晚报(2)
职教论坛(2)
四川有色金属(1)
社会科学研究(1)
中州煤炭(1)
云南日报(1)
勘察科学技术(1)
现代农业(1)
书法报(1)
教师队伍应是“一活水”
作者:韩玉琦  来源:职教论坛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师队伍  师范院校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聘任制  教师待遇  办学效益  《教师法》  优秀教师  教师流动  教育质量 
描述:于当教师的优秀人才进不来;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只准当教师,而且几乎是一次分配定终身,进了某个学校门便很难出去,不论合格与否,也不管学校是否再需要;教师升
小窑今昔巨变
作者:暂无 来源:现代农业 年份:197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水土流失面积  坡耕地  生产队  造林方法  植树造林  丘陵山区  马头山  内蒙古  灌木  酸刺 
描述:。解放前的小窑是全县最穷的地方,七个村庄八十户人家。
教师队伍应是“一活水”河南
作者:韩玉琦  来源:职教论坛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教师队伍应是“一活水”河南
论基岩裂隙水的探寻与布原则
作者:罗国煜 刘广才 肖有权 刘金和  来源:勘察科学技术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构造断裂  基岩裂隙水  浅层地下水  综合分析法  张性断裂  构造断裂带  出水量  方法  构造裂隙水  有利因素 
描述:一、引论随着国民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各个部门对地下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一些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了供水困难。由于基岩裂隙水受污染的影响较小,因此,如何能高效、高速地寻找基岩
对芦矿井充水条件的分析
作者:毛印鸿  来源:中州煤炭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性断裂  矿井充水  富水性  奥陶系灰岩  石炭系  溶缝  贫水  溶洞  梁山  单斜 
描述:水是煤矿开采的一大威胁,尤其是井下开采往往由于突水事故造成停产,人身伤亡,使财产遭受损失.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造成有些井田或地段不能开采或者增加了排水费使原煤成本提高,所以分析掌握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宋代盐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命运--关于“筒风波”的考察
作者:郭正忠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资本主义萌芽  盐业  作坊  官盐  四川  盐业生产  熙宁  王安石  川盐   
描述:萌芽在内的筒商盐,与旧官盐竞争的一种反映。拙文《宋代四川盐业生产中的资本主义萌芽》①曾指出,庆历、皇祐间创始的筒作坊,不仅以小型腔和活塞汲卤机械工艺等为技术特征;而且,以崭新的经营方式——二
四川攀西地区银厂-骑骡矿床控矿因素浅析
作者:白景国 钟康惠 周慧文 陈进 杨红英  来源:四川有色金属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攀西  构造结  碧玉岩  地沥青  张性断裂 
描述:武纪的筇竹寺组泥质砂岩。矿区主要控矿断裂为北北西向及近南北向的张性断裂。
漫说“落”
作者:吕漠野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陶渊明  桃花源记  为自己辩护  离骚  菊花  屈原  凋落  秋菊  时态 
描述:错,屈原可不能错吧,于是以后就有不少人把“落英”的“落”解释为“初始”的意思,“落英”就是“初开的花”.于是推而广之,又认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落英缤纷”里的“落英”也应该解为“初开的桃花”.以后还历代有人争辩呢.
“用”诗谜
作者:暂无 来源: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字谜  谜语  半边  字形  可耕  组合  形象  形式  形成 
描述:王安石曾写有一首关于用字的字谜诗,诗是这样写的: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谜语按字形把用字拆成多个部分,再以不同形式组合而形成,既形象又生动。
作者:龚令民  来源:半月选读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化史  陈寅恪  太阳  许慎  代表  英国人  说文解字  化成  天地人 
描述:如果你问英国人,太阳为什么是sun,他肯定答不上来;同样的问题假如你问中国人,估计只要上过学的都觉得你挺无聊。记得小学一年级刚识字那会,老师就不厌其烦地说,日最初是一个带点的圈,圈代表太阳,点代表太阳中的阴影。后来随着书写介质的变化就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