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应是北魏民歌
作者:刘正民  来源: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应是北魏民歌
应是民歌
作者:王青霞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华书局点校本  南北朝时期  北齐  武帝  反对意见  学术界  古籍出版  二十五史    文字 
描述:关于《》学术界无不认为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杰作。现行的中学语文、历史课本及大专院校教材均持此说。但是,《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一九九0年第五期所发冯德文同志的文章《<>并非民歌》却持
陆游遗墨钟山
作者:刘维才  来源:紫金岁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游  定林寺  摩崖石刻  中山陵园  王安石  文物保护单位  离休老干部  间架结构  每个字  爱国诗人 
描述:“乾道乙酉七月四日笠泽陆务观冒大雨独游定林”,这20个字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留给钟山定林寺的摩崖遗墨。乾道乙酉即1165年,距今已800余载。摩崖石刻位于南京中山门外明孝陵西侧定林寺旧址,石崖上镌刻着的面积长90厘米,宽64厘米。定林寺是钟山70余所寺...
东乡洒山滑坡
作者:张林源 张世伟  来源:自然杂志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灾害性滑坡  甘肃省  地理坐标  岩土体  滑坡灾害  滑坡体  形成因素  滑坡区  兰州大学  张性断裂 
描述:个,死二百余人,毁埋房屋五百多间,八十余户居民中有七十余户被压埋。附近的水库、公路和通
《易经》中的民歌辨正
作者:唐志凯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易经》  民歌  先张  尔雅  “子”  假面  《说文》  《周礼  尚德  周易注 
描述:看清它的本来面目,首先有一个去伪存真的辨正过程。 《易·中孚》有这样一首诗:“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否与尔靡之。”《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如鹤之鸣于幽远,则为其子所和,故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也。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者,靡,散也……不私权利,惟德是与,若我有好爵,吾愿与尔贤者分散而共之。”这个解释显然很牵强。因为《易·中孚·鸣鹤》分明是首爱情诗,而《正义》却偏偏要把它解释成政治诗。 ”《鸣鹤》是否是首爱情诗,关键在于对“子”字的理解。诗前边说“其子和之”,后边说“吾与尔靡之”,显然前头的“子”所喻的就是后头的“尔”。孔颖达在《正义。中认为这个“子”是子女,仔细推敲,这种说法显然与诗意不合,因为在那样一个礼法森严的社会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不可能是父唱子和。再者,“吾与尔因之...
浅析刘聪藏族民歌《梦中的卓玛》的创作特点
作者:吕丽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聪  陈道斌  民歌 
描述:《梦中的卓玛》是藏族民歌中优秀的代表作。作者从音乐语言材料、音乐美学、音乐情感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型的塑造,使作品更具审美效果,为民族音乐的创作书写了光辉的乐章,也为以后作曲家创作新型民歌树立了榜样。
北宋山东《赐十方灵岩寺碑》研究
作者:胡孝忠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差住持  十方制  以诗证史  王安石  世俗化 
描述:赐十方灵岩寺碑》有重要史料价值,记载该寺从甲乙制转变为十方制暨差住持制最终定制的过程,反映教团内部矛盾重重,但部分僧人在有限权力范围内试图改革创新;朝廷对佛教管理更制度化和官僚化;佛教平民化
从阿云狱的审理看宋神宗年间的“律之争”
作者:郭成伟  来源:政法论坛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变法派  宋神宗时期  王安石  法律改革  定罪量刑  司马光  《宋刑统》  旧派  《大学衍义补》  封建统治 
描述:,阿云狱既经大理、
断层是洒山滑坡的基础,水和土体重力是它的决定因素
作者:查小刚  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型高速滑坡  甘肃省  粘土岩  重力  新第三系  滑动速度  张性断裂  地震台  级阶  滑坡体 
描述:1983年3月7日17时46分46.5秒,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果园公社境内,那寺河北岸的洒山南麓(N:35°33′40″,E:103°35′10″),发生了一次大型高速滑坡。它掩埋了洒、新庄
再谈疑案“莫须有”:“莫须有”应是“恐怕有”
作者:张贵民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莫须有  应是  恐怕有 
描述:景,充分考虑语义流变,动态分析前因后果,认为“莫须有”一词的初始含义应是“恐怕有”,同时对“岳飞之死”整个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