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8)
报纸(92)
会议论文(3)
图书(2)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97)
地方文献 (5)
才乡教育 (4)
地方风物 (4)
宗教集要 (4)
红色文化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48)
2013(11)
2012(14)
2010(26)
2007(11)
2006(8)
2005(9)
2002(4)
1998(4)
1995(5)
按来源分组
铜川日报(5)
民族日报(1)
宁夏日报(1)
邵阳日报(1)
散文选刊(1)
联合时报(1)
中国社会报(1)
中国农村教育(1)
教育科学研究(1)
今日婺城(1)
教师不应是文化的残缺者——下乡随记
作者:杜文军  来源:教育科学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业余文化生活  下乡  教师  残缺  教学设施  音乐器材  教学经验  教育理论  教学方法  学生 
描述:教师不应是文化的残缺者——下乡随记
教师:不应是信息的无缘者:下乡随记
作者:杜文军  来源:中国农村教育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下乡  教师  农村中小学  课程改革  终身学习 
描述:的教学成果,做着无用功。他们所说的这种情况,尤其在偏远农村,更为突出。
劝农
作者:许冬林  来源:散文选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下乡  父母  草帽  农业生产  检查  节日  干部  杜鹃  农民 
描述:我小时候,春三四月,顶着暖阳去田间给正在劳作的父母茶水,往往会撞见三五个特殊的客人。他们戴着崭新的草帽,连串在草帽上的帽带子都是干净的白色,而且也不系,垂下来,在胸前晃着飘着。那时候,我的父母戴
说“
作者:黎莎  来源:统计与预测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将”  打得落花流水  社会风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记者招待会  《水浒》  王安石  君子之交  周恩来 
描述:孟姜女千里迢迢给丈夫寒衣,的是妻子的爱;长征路上周恩来把自己的毛毯送给朱总司令御寒,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的心;兰考十万群众他们的好书记焦裕禄,的是一座高高的碑……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
今年过节“国宝(保)”
作者:梁明  来源:中国品牌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国宝  展望  父母  爆竹  幸福    亲戚  年终  总结 
描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宋·王安石在这幸福安康的辞旧迎新之际,忙于年终总结年初展望之余,您是否还惦记着给您的父母、师长、亲戚、朋友……备上一份份
春风不是总
作者:戴廷荣  来源:家庭医学杂志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摄生消息论  消化性溃疡  风性善行而数变  冷暖气团  天气特点  王安石  前列腺肥大  支气管哮喘  古代诗人  寿亲养老新书 
描述:开又被风吹落。” 我国大陆的春季冷暖气团,东西气流交替频繁,天气特点为时而冬冷型,时而夏热型,忽而干燥,忽而阴湿;气压亦时高时低,很不稳定。早
春风
作者:暂无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家    春节  爆竹  米芾  王安石  宋代诗人  民间习俗  屠苏酒  生活细节 
描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见图一)的名作《元日》。“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也称“春节”,宣示着春天到来。这首诗取材于民间习俗,通过燃放
给小偷
作者:陈南  来源:故事家(微型经典故事)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烈  老人  失主  处罚  头牛  小偷  普通  羞耻  担子  姓名 
描述:有一个人偷了别人的一头牛,被失主捉住。盗牛人说:"我一时鬼迷心窍,偷了你的牛,今后,决不再干这种事。随便你怎样处罚都行,只求你不要让王烈知道。"王烈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但在当地德望很高。有人把这
美地展示——我《金山寺》
作者:郭仲丽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山  京剧艺术  演员  基本功  人物性格  优秀传统  中国戏曲  念白  观众  塑造人物 
描述:寺》就足一出脍炙人口、常演不衰的优秀传统剧目。由于它是传统京剧表演中的一出“刀马旦”行的功夫戏,要学好演好这出难
《榆钱饭》
作者:周永祥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榆钱  历史时期  一届三中全会  散文教学  刘绍棠  教学目的  宁夏盐池  教学环节  语文课本  对联教学 
描述:《榆钱饭》宁夏盐池一中周永祥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的话,散文教学更是一种美的艺术,它应该更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色,尤其是自读课的散文教学更应该如此。只要教师心中紧系一根线,就可以尽量让学生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