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王仁杰:坚守传统文化 追求戏曲本体
作者:高志娟  来源:戏剧丛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戏曲创作  梨园戏  本体  中国戏曲  改革创新  地方戏剧  心理人格  传承保护  牡丹亭 
描述:子》,昆曲《琵琶行》、《牡丹亭》、《西厢
从自我的无视到人性的追求-《西厢记》与《牡丹亭》梦境对比
作者:李晓琳  来源:当代小说(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梦境  人性 
描述:从自我的无视到人性的追求-《西厢记》与《牡丹亭》梦境对比
有意求新,无形规范:谈计镇华表演艺术的追求
作者:沈斌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表演艺术  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  表现手段  莎士比亚悲剧  塑造人物  重人物  《牡丹亭》  观察生活  艺术生涯 
描述:业地投入,孜孜不倦
情的追求与爱的失落:论黛玉形象的文化情结
作者:刘相雨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黛玉  《红楼梦》  宝玉  情不情  宝黛爱情  《牡丹亭》  《西厢记》  《三国演义》  大观园  《悲剧心理学》 
描述:情的追求与爱的失落——论黛玉形象的文化情结相雨《红楼梦》一问世,林黛玉就成为读者们关注、评论的焦点,她那凄凉的身世、绝世的才华、孤傲的人格、悲惨的命运,震撼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扉。林黛玉
从陆象山本心哲学析论儒家追求「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之观念
作者:黄信二  来源:哲学论集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心学  本心  心即理  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 
描述:础,以寻得道德实践之内在动力 解决了孔子以来探问「礼之本」的课题。作者探讨此一问题意 识的方法性结构,主要是区分了哲学之「发生」与「应用」两 范畴,并强调此一课题的探讨必须画於「道之本体」的层次论 述,即必须置於有关哲学之「发生」的位置论述,而非一般哲 学之「应用」的层面中诠释。同时,作者强调对象山哲学的理 解,应注意其哲学的发生性背景;本文即以「心即理」观念的 分析做为本文的诠释背景,希望能透过此方法,使对象山的研 究能以问题意识为导引,以处理其文本的诠释方向,并还原象 山哲学之原初精神。
趣:晚明新派文士一种重要的审美追求
作者:王成  来源: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派文士  汤显祖  审美追求  袁中郎  审美趣味  插花艺术  袁宏道小品  “趣”  观照自然  江盈科 
描述:趣:晚明新派文士一种重要的审美追求
追求真情中活着:青年女作家王英琦近况
作者:李正西  来源:文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追求真情中活着:青年女作家王英琦近况
书评·《不倦地追求——王益印刷文集》读后
作者:浦罗  来源:印刷技术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书评·《不倦地追求——王益印刷文集》读后
从杜丽娘的形象看对人性复归的追求
作者:张文霞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封建礼教  人性复归  汤显祖  非人性  《牡丹亭》  “情”  人道主义  封建道德  封建制度 
描述:追求爱情幸福生活,生而死,死而生的动人曲折的故事,不仅揭露了封建礼教与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矛盾,而且歌颂了要求自由幸福的人性对于封建礼教的非人性的斗争中闪射出来的光辉,从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
江西建昌帮妓制地黄中辅料作用探索(I)
作者:胡志方 王小平 郭慧玲 陈建章  来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建昌帮  熟地黄  单糖  低聚糖  炮制机制 
描述:响。结果:炊制地黄中单糖含量高于各缺辅料炊制品,但其低聚糖含量低于各缺辅料炊制品。炊制地黄、蚊制地黄(缺砂仁)、妓制地黄(缺砂仁与陈皮)、炊制地黄(缺砂仁、陈皮与黄酒)、歧制地黄(缺黄酒)、炊制地黄(缺陈皮)中单糖质量分数分别为(23.46±1.07)%,(21.81±0.94)%,(15.83±1.01)%,(14.14±0.58)%,(21.91±0.76)%,(21.53±0.84)%;低聚糖质量分数分别为(3.02±0.25)%,(3.29±0.17)%,(11.73±0.64)%,(14.33±0.83)%,(6.17±0.38)%,(3.77±0.19)%。结论: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稳定、准确;辅料砂仁、陈皮与黄酒会影响熟地黄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为阐明其炮制机制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