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品题:宋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之一
-
作者:譚新紅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才 宋代文学 士大夫 文章 名人 北宋 自信心 传播方式 名流
-
描述:品题,一些文献也称之为题品,其原始涵义乃品评人物以定其高下,如《后汉书·许劭传》即云:"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为。"汉代以察举和征辟取士,对人物的品题标准重在礼义道德。到了魏晋,由于朝政黑暗,人
-
曾巩的文学创作思想及其传播与接受
-
作者:赵瑾 来源:华人时刊(下旬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唐宋八大家 文学创作观 传播与接受
-
描述: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曾巩的文学创作思想及其在宋、明、清三个时代的传播与接收情况。勾勒曾巩的文学创作观及其接收情况对于全面认识曾巩的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
明代中后期心学在宣城的传播及其影响
-
作者:夏建圩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 宣城 罗汝芳 特点
-
描述:明中后期,心学在宣城广泛传播,开始主要在城内士绅阶层中,后从社会上层转向地方宗族,与宗族活动结合在一起,显现出较为突出的地域特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对理解宣城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才子牡丹亭》——古代戏曲第一奇评
-
作者:江巨荣 华璋 来源:中华文史论丛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戏曲 才子 人物思想 《牡丹亭》 个性色彩 戏剧评论 汤显祖 评点 笺释 程琼 剧作 关目
-
描述:想的戏剧评论。批者淹通书史,
-
唯其理之是 唯其辞之是——从李绂、方苞评点柳文的异同再论
-
作者:张维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方苞 李绂 评点柳文 义法说
-
描述:以李绂《与方灵皋论所评柳文书》为切入点,通过对比李绂与方苞评析柳文的不同态度,进一步认识方苞“义法说”的实质。方苞的“义法说”的提出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古文创作的要求,但与李绂的古文理论相比,“义法说”则相对苛严,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阻碍了古文的创作和发展。
-
引导得法 铺垫“给力”:王益民《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评点
-
作者:丁国斌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评点 王益 引导 课堂 铺垫 教育论 叶圣陶
-
描述:听王益民老师的课,我在惊诧于学生出色的表现之余,总会想起叶老的那句话:“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这次听《记承天寺夜游》也不例外。
-
臧懋循改编评点《还魂记》呈现之曲学批评及其意义
-
作者:暂无 来源:戏曲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臧懋循 汤显祖 牡丹亭 还魂记 戏曲批评
-
描述:臧懋循改编评点《还魂记》呈现之曲学批评及其意义
-
戏曲传播中的碎片化:论《牡丹亭》折子戏及其审美特质
-
作者:王省民 黄来明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折子戏 折子戏 《牡丹亭》 《牡丹亭》 碎片化 碎片化
-
描述:折子戏的传播特点及其审美特质,从而能更好地评价其传播的社会价值。
-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刍议中日版《牡丹亭》
-
作者:张洋 来源:商情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中日版 《牡丹亭》 昆曲 坂东玉三郎
-
描述:中日版《牡丹亭》在日本和中国本土演出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由其引发的跨文化传播者的影响力、跨文化传播内容的遴选、跨文化传播的商业和社会运作等相关思考,为当下
-
把《牡丹亭》搬进皇家粮仓——与北京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作者:暂无 来源:商业文化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北京人 北京人 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 粮仓 粮仓 总经理 总经理 对话 对话 公司 公司 有限 有限
-
描述:王翔,1986年大学毕业,1994年开始经营普罗艺术公司,主营西方古典音乐唱片,现在是北京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厅堂版《牡丹亭》出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