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8)
报纸(9)
学位论文(2)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15)
地方文献 (7)
才乡教育 (3)
地方风物 (2)
红色文化 (1)
宗教集要 (1)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10)
2011(10)
2010(7)
2009(7)
2005(4)
2002(2)
1998(6)
1996(6)
1988(5)
1987(6)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3)
周易研究(2)
语文月刊(2)
艺海(1)
古典文学知识(1)
淮北日报(1)
浙江国土资源(1)
华夏时报(1)
怒江报(1)
抚州日报(1)
李觏的性情论及其与郭店楚性情论的比较
作者:李存山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人性论  人性论  性情论  性情论  郭店楚  郭店楚 
描述:的性情论在先秦儒学中的地位。文章将李觏的性情论与郭店楚的性情论作了比较 ,指出二者在理论上有相似之处 ,而且都带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性质
从出土帛经书谈汉代的今古文学
作者:高明  来源:考古与文物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今古文学  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  《仪礼》  假借字  《周礼》  《诗经》  同音假借  《周易》  今文学 
描述:从出土帛经书谈汉代的今古文学高明汉代经今古文学之争,是经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后来的经学、文学、史学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直到清末余波未尽。经今古文学争论的实质何在?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历史上说法
包山楚所见邑、里、州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伟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一) 先秦至隋唐)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包山楚    政治系统  《周礼》  基层政区  隶属关系  下蔡  楚国  地域概念  出土文书 
描述:出土文书比历史文献更能真实地传递历史信息。本文根据包山楚所载资料,在探求书资料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并参照文献记载,认为楚国地域政治系统呈现出复杂纷纭的现象,如邑、里应是并存于地方政区中的两种
《包山楚文字编》校读琐议
作者:白于蓝  来源:江汉考古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包山楚  文字编  校读  琐议  “识”  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周礼》  调查取证制度  罪刑擅断主义  《封诊式》 
描述:《包山楚文字编》校读琐议
凌寒卓立暗香袭人——王安石《梅花》诗
作者:陈树馨 陈必信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梅花  王安石  汉语翻译  袭人  文学家  墙角  抗严寒  点积  语文  北宋 
描述:墙梅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后两句是写梅花纯白如雪,暗香袭人。如果把四句诗所表现的意境联系起来看,诗中的梅花不正是诗人自己的画像么?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明白如话,含义却又相当含蓄和深刻。诗的首句“墙角数枝梅”,就很令人细究。梅花历来以色秀味香著称,被人们置于庭院楼阁之中,而诗中的梅花
析《珠玉词》的社会价值和审美特征
作者:周世泉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珠玉词》  审美特征  晏殊  社会价值  主人公  玉楼春  酒醒  谐畅  小令  景物 
描述:《珠玉词》是宋初词人晏殊小令词创作的结集,也是我国词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珠玉词》凡一百三十四首,就其总体而言,基本上系他个人流连光景、饮宴游乐生活的吟唱和一己情怀的抒发。细加分析,
析宋明时期“成性”与“复性”之争(续)
作者:丁桢彦  来源:天府新论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守仁  发明本心  “致良知”  陆九渊  人性论  唯心主义  人性学说  认识论  理论体系  本体论 
描述:则讲“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因此,王守仁所谓“致良知”的学说既是他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同时也是他的人性论与伦理学说。那末,什么是人呢?王守仁说:“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
析宋明时期“成性” 与“复性” 之争
作者:丁祯彦  来源:天府新论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伦理道德  唯心主义者  宋明  封建统治  宿命论  复性  理学  王廷相  朱熹  王安石 
描述:“复性”说,提出了“性
黄庭坚后期诗作平淡放的艺术追求
作者:梅俊道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平淡  后期诗作  黄庭坚  王安石  自然  艺术追求  后期创作  平淡自然  和陶诗  人格精神 
描述:黄庭坚后期诗作平淡放的艺术追求
“汉人烟火起湟中”(说王安石的一首政治诗)
作者:宋立业  来源:雪莲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汉人烟火起湟中”(说王安石的一首政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