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4)
报纸(7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78)
宗教集要 (1)
地方文献 (1)
按年份分组
2013(15)
2012(13)
2011(14)
2010(20)
2009(13)
2007(10)
2006(4)
2005(4)
2002(2)
1989(3)
按来源分组
现代班组(2)
紫禁城(1)
学习之友(1)
现代人才(1)
中华魂(1)
党政干部文摘(1)
创造(1)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秘书工作(1)
文史博览(1)
文言文拓展阅读
作者:豆党锋  来源: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拓展阅读  文言文  老百姓  朝廷  全真模拟  御史  杭州  以民为本  王安石 
描述:,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新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
王安石妙招抑米价
作者:汪志  来源:江门文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米价  朝廷  杭州  北宋  大米  上涨  知府  大人  江南 
描述:北宋庆历七年,杭州一带阴雨绵绵,从三月到九月,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米价跟连续下雨上涨的河水一样,一天一个价,到了这年十月,由原来的每石400文猛涨到1500文以上,为阻止米价节节上涨,大宋朝廷连连
诚实永远不会吃亏
作者:林志明  来源:成才之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试题  朝廷  宋朝  读书  宴乐  殿试  考试  丞相  馆职 
描述:听说馆阁里的人,没有一个不宴乐玩赏的,只有晏殊与兄弟埋头读书,这样谨慎忠厚的人,正好教太子读书。
荆公变法
作者:樊蔚泉  来源:电影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苏轼  神宗  太皇太后  熙宁变法  吕惠卿  青苗法  朝廷  翰林学士 
描述:字幕: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可恤"的维新改革精神,彪炳于华夏史册。公元十一世纪,西方的英国有克伦威尔,东方的中国有宋代王安石。大宋王朝"熙宁变法",风生水起,迂回曲折,虽败犹荣。俄国十月革命伟大领袖列宁称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自首
作者:何进  来源:江淮法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未婚夫  自首制度  王安石  司马光  案件  宋神宗  大理  官府  刑部  朝廷 
描述:发后,官府的人怀疑是阿云所为,就把阿云传来讯问,还未等到用刑阿云就全部招认了,案件顺利侦破。当时登州的知州许遵按照程序
论宋代的宫观官制
作者:劉文剛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官制  官吏  宋代  朝廷  王安石  虚境  政治  南宋  地位  生活保障 
描述:道家的庙宇,用来作为朝廷的官职不免有些荒唐,有些畸形与病态,但它能在宋代存在两百
乌台诗案新探
作者:李裕民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研究  王安石  宋神宗  沈括  新探  御史  定等  宋代  皇帝  朝廷 
描述: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李定等人为什么要整苏轼?在审案过程中,整人者和被整者是怎样较量的?沈括诬告了苏轼吗?本文试图做一点新的探讨。
忠奸谁人定
作者:刘诚龙  来源:杂文选刊(上旬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忠奸  司马光  范仲淹  宋徽宗  王安石  蔡京  欧阳修  苏东坡  忠臣  朝廷 
描述:司马光是什么人?奸臣;苏东坡是什么人?奸臣;欧阳修是什么人?奸臣;范仲淹是什么人?奸臣……在蔡京蔡太师的眼里,在领导宋徽宗的眼里,这些都是祸国殃民的大奸臣。公元1102年9月,在大宋朝廷的端礼门外树
郑侠与《流民图》
作者:林秋明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流民  居士  吕惠卿  叶向高  熙宁  宰相  朝廷  清代  百姓 
描述:),27岁的郑侠考中进士,授将作郎、秘书省校书郎。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得到宋神宗重视,担任参知政事(即宰相),积极推行变法。不久,即擢郑侠为河南光州司法参军,主管民、刑案件。光州所有疑案,一经郑侠审讯上
范仲淹与晏殊
作者:劉德清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范仲淹  晏殊  文化研究  宋代  士大夫  政治改革  宋史  政治家  朝廷  北宋 
描述:范仲淹与晏殊是宋型士大夫的杰出代表,他们同在"恢儒右文"的时代氛围里成长,同时活跃于北宋中期,同是三位一体的学者型政治家,即兼官僚、学者、作家于一身,共同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事业,为有宋一代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范仲淹长晏殊两岁,却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