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课应是“常态课”:真实、自然、创设情境
-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教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公开课 公开课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 常态 常态 听课者 听课者 教学 教学
-
描述:公开课到底怎么上,又该如何评价一堂公开课?网友ybmath指出:公开课的教学让听课者感到了深深的不安,为何不安?罪状如下:
-
课堂应是开放的天地
-
作者:管玉新 来源:甘肃教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开放 开放 指导 指导 方法 方法
-
描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理工科本科生的外语基本要求应是能阅读和笔译本专业科技书刊
-
作者:陈鹤峥 来源:国外航空教育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理工科本科生的外语基本要求应是能阅读和笔译本专业科技书刊
-
“读写双赢”教学例话(五):专题之“花季悟爱情”
-
作者:赵谦翔 来源:语文教学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 读写 专题 教学 绿色教育 《西厢记》 《牡丹亭》 《红楼梦》
-
描述:没有话语权吗?以功利为本漠视人性的灰色教育,让花季学子掩耳盗铃地回避现实的爱。唯有张扬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才能让他们直面现实人生,坦诚地观情赏爱,谈情说爱,评情论爱。
-
寓诗于史,提高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感召力
-
作者:孙敏 来源: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 古代诗文 教学 安史之乱 魏晋南北朝文化 感召力 王安石 古代西域 历史课 《长恨歌》
-
描述:寓诗于史,提高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感召力孙敏人类历史,丰富多采,它是悲喜剧交叉迭出的大舞台。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曾说;“夫其书虽以史为主,而余波所及,上穷王道,刊交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①历史现象
-
走近一个人,感受万般情——《泊船瓜洲》教学解读
-
作者:高祥虎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泊船 古诗 诗歌 学生自读 解读 学生感受 中华民族文化 教学 过学习
-
描述:一、基于《泊船瓜洲》诗歌本身(字面或感性)的研读1.导入: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这节课通过学习一首古诗——《泊船瓜洲》,试着走近一个人,了解一段史,感受一种情。(板书:泊船瓜洲)2.师:怎样学习古诗,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好方法。学好一首古诗,应该怎样学?谁来谈一谈自己的经验。
-
高中历史新课程选修课的教学构思——以《王安石变法》为例
-
作者:林小静 来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普通高中 选修课 历史 教学 学习内容 课程标准 学习兴趣
-
描述: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实现选修课教学的实效性呢?下面,我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一模块中的“王安石变法”谈谈自己的教学构思。
-
《伤伸永》教学中的成长教育渗入
-
作者:钱海波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成长教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教学 《伤仲永》 七年级下册 实验教科书 个人成长 王安石
-
描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纪事”第五课选录了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见闻录《伤仲永》。文章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这一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为何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
-
高中教师应是初中课改的“局内人”
-
作者:暂无 来源:湖北教育(时政新闻)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中教师 新课改 初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认识误区 高中教学 局外人
-
描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推行了很多年,然而,很多高中教师对初中课改仍感陌生,甚至对新课改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课改生”存在认识误区,进而影响到高中教学。高中教师不应是初中课改的“局外人”。
-
“双重任务”不应是农职高中的培养目标
-
作者:杜东复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双重任务”不应是农职高中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