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37)
报纸(634)
图书(15)
学位论文(15)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82)
地方文献 (77)
红色文化 (18)
宗教集要 (10)
地方风物 (8)
才乡教育 (6)
非遗保护 (4)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540)
2013(57)
2012(93)
2010(60)
2009(56)
2008(63)
2007(52)
2006(38)
2004(33)
1983(11)
按来源分组
艺术百家(10)
美术观察(9)
当代文坛(8)
中国教育学刊(6)
艺术评论(3)
文艺争鸣(3)
民族艺术(2)
社会科学战线(2)
眉山日报(1)
摄影与摄像(1)
棻剧作
作者:郭汉城  来源:剧本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族文化  作品  当代戏曲  中国戏曲  艺术家  汤显祖  个性鲜明  现实感  改编本  艺术形式 
描述:接受过当代最先进的思想——马列主义的教育,具备较高的民族文化的素养;作为艺术家,又有自觉的革命责任感。这些条件使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强烈的思想倾向和丰富
芳砂艺
作者:彦彪  来源:今日科苑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陶艺家  江苏宜兴  收藏价值  职业  紫砂  大师  村制  世家  毗邻  作品 
描述:芳:职业陶艺家,69年生于江苏宜兴紫砂村制壶世家,与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毗邻而居,自幼耳濡目染,常得大师言传身教,擅做茶壶,作品清新雅朴,别有韵味,极具收藏价值。
“天下第一青藤”——读谓《杂花图》卷
作者:鲁力  来源:东南文化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花图  《四声猿》    《南词叙录》  书法风格  汤显祖  笔墨技巧  南京博物院  翁方纲  作品 
描述:文长佚草》.渭且通戏曲,著有《南词叙录》一书,并著有《四声猿》剧本遗世,汤显祖观看后,还曾大加赞誉.渭自己则评价说“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看来,渭对他的画技并不在意
倾听花开的声音——从《爱,是不能忘记的》等几部作品中品真爱
作者:刘浩 刘颖  来源:才智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  真爱  作品  新写实小说  杜丽娘  红楼梦  忘记  牡丹亭  精神境界  张洁 
描述:悲剧,无一不记载着人们探求真爱的足迹。在当代女
胡慥《仿董巨山水》轴及其生平与作品的考察
作者:公望  来源:艺苑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陵画派  周亮工  人物画  题画诗  南京博物院  作品  龚贤  上海博物馆  《洛神赋图》  山水画 
描述:胡慥《仿董巨山水》轴及其生平与作品的考察
彰显真善美统一的共同理想——黄鹤情国际女画家作品联展
作者:张善平  来源:美术杂志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画家  真善美统一  作品  共同理想  国际  彰显  2004年  黄鹤楼  文化部 
描述:队伍克服种种困难,顽强地生存下来,并由
论《牡丹亭》的创作思想-兼谈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
作者:张贤蓉  来源:赣南师专学报(综合版)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杜丽娘  《牡丹亭》  创作思想  思想艺术  爱情婚姻  天道  新市民  伦理观  作品 
描述:(沈德符:《顾曲杂言》)。
“昌达杯”优秀小说奖获奖作者作品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文学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说  作品  获奖  高压氧舱  乡村情感  作者  刘绍棠  优秀  池塘  婚姻 
描述:“昌达杯”优秀小说奖获奖作者作品
大气磅礴 开阔跌宕:舒同的书艺及其作品的市场走向
作者:朱浩云  来源:收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毛泽东  毛泽东  公共场所  公共场所  抗日军政大学  抗日军政大学  作品  作品  当代书法  当代书法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  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  书法家  书法家  书艺  书艺  市场走向  市场走向 
描述:提起舒同,恐怕无人不知,国内许多重要公共场所和名胜古迹都有舒同留下的墨迹,不少被刻成匾和碑,如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曲学院、上海站、大众日报、厦门日报、西安宾馆等都为舒同所写。近几年,随着中国书画行情大幅攀升,舒同的书法也受到众多藏家和机构的追捧,价格迭创新高。
《牡丹亭》叙述语法探讨
作者:汪小洋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显在叙事  显在叙事      话语  话语  典故  典故  叙事扩张  叙事扩张 
描述:通过叙述语法这一角度梳理中国古典名剧《牡丹亭》,可以找出剧本在陈最良角色上表现出的显在叙事特征 ,发现“”等作者的话语 ,以及典故的叙事扩张现象 ,从而勾勒出《牡丹亭》的叙事轮廓和中国戏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