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93)
报纸(211)
学位论文(16)
图书(14)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05)
地方文献 (11)
地方风物 (10)
宗教集要 (5)
才乡教育 (3)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1(56)
2009(45)
2008(49)
2007(41)
2005(23)
2004(16)
2003(18)
2002(30)
2001(27)
1986(12)
按来源分组
宋代文化研究(59)
河北学刊(7)
文学遗产(6)
抚州师专学报(6)
史学月刊(5)
史学集刊(1)
作文大王(1)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
国际金融(1)
能源评论(1)
自首原则在宋代的适用——阿云之狱
作者:赵晓耕  来源:中国审判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自首  宋代  司马光  审刑院  翰林学士  皇帝  宋神宗  枢密院  案例 
描述:《宋史·刑法志》中记载的"阿云之狱"案件,千百年来成为被后世人谈论最多的一个案例。何以会如此呢?因为此案关系到古代传统法律中最重要的刑法适用原则之一——自首的认定。
论《周官新羲》与宋代学术之演进
作者:刘成国  来源:国学研究辑刊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演进  荆公新学  《周礼》  紧密结合  思想背景  学术建构  王安石 
描述:《周官新羲》是王安石“荆公新学”的主要著作。它既标志着儒学从汉唐经学向宋学的转变,同时又因其与熙、丰新法的紧密结合而推动了宋代《周礼》学在作者、真伪、训诂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并作为学术建构的思想背景
宋代制书的文体形态和文学性
作者:徐海容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性  文体形态  宋代  王安石  欧阳修  应用公文  翰林学士  中书舍人  苏轼  白居易 
描述:制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公文,其代行皇命,相当权威。蔡邕《独断》卷上:"制者,王者之言,必为法制也。"两宋制文创作旺盛,据曾枣庄编《全宋文》所录,宋代作家撰写制文的篇数:王禹偁20,宋祁54,夏竦138
综论二十世纪以来的宋代《诗经》学研究
作者:李冬梅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朱熹  二十世纪  比较研究  季报  出版社  王安石  研究所  大隆  师范 
描述: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经学居于学科之首,《诗经》学亦为经学研究中之重要一目,历来为学人所重视。二十世纪以来的百余年间,旧学衰亡,新学兴起,《诗经》这部历史悠久的
宋代札子的内容与行文特征
作者:王云庆 毛天宇  来源:秘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行文特征  中枢机构  公文  欧阳修  枢密院  深远影响  王安石  中书省  文书 
描述:枢密院等中枢机构处理政务时的下行文种,用于中书省指挥百官,枢密
宋代《史记》人物史评与诗评之比较举隅
作者:黄秀坤  来源: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史记  史评  诗评  宋代  张良  苏轼  王安石 
描述:益彰。
宋代老子學“以佛解《老》”析論
作者:江淑君  来源:中國學術年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老子學  以佛解老  蘇轍  王雱  葛長庚 
描述:語中亦不時出現。相關論點的闡釋,希望對於宋代老子學中「以佛解《老》」的老學特徵,能有更充分的證成與發揮。
宋代改革的历史特点及后世影响(专题讨论):创新与因循:“祖
作者:邓小南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政治基调  经济变革  兵制改革  科举改革  王安石变法  启示 
描述: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
宋代老子学“以佛解《老》”析論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学术年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老子学  以佛解老  苏辙  王雱  葛长庚 
描述:宋代老子学“以佛解《老》”析論
宋代杨万里心学观“用心”说对心学一系的展开
作者:曾华东  来源:阳明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万里  阳明心学  宋代  知行并重  哲学著作  诚斋易传  知行关系  陆象山  性与天道  契合点 
描述:党、二人又同朝为官,同为南宋学者,交谊相契。杨万里在坚持自己气本论立场的同时,提出了自己"性而身之"心学观。在他的主要哲学著作《诚斋易传》和次要著作《心学论》中分别强调"学者将欲通变,于何求通?曰道。于何求道?曰中。于何求中?曰正。于何求正?曰易。于何求易?曰心。"君子学道、识道、体道、用道,在于"用心"而已。"性者,生之良能。心者,性之良知。"在知行关系上,杨万里在他的另一部主要哲学著作《庸言》中主张知行并重,两者不可偏废。他既反对只重行而忽视知,同时又反对只重知而忽视行。这种知行并举的思想实来自他的"用心"论,我们不难从中看到其立论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