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苏轼婉约词的创作特色
作者:何文祯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婉约词  苏武  苏轼  豪放词  晚唐五代  歌妓词  咏物词  王安石变法  杨花  《花间集》 
描述:苏轼婉约词的创作特色何文祯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也使苏轼赢得了豪迈、雄放的千古美名。他那奔放不羁、意气横逸、气魄宏大的豪放词,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苏轼
创作“暗合”现象论析
作者:栾英良  来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史  现象论  古人  根本原因  王昌龄  马利坦  意象  苏轼  王安石  司空曙 
描述:文章就中外诗歌史上存在的“暗合”现象予以论析,考察了古人对这一现象所持的不同态度,分析了“暗合”现象的优劣短长,揭示了造成“暗合”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漫论张弦创作个性
作者:阮忆  来源: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创作个性  张弦  作家  新时期  五十年代  爱情婚姻  刘绍棠  红丝线  王蒙  题材 
描述:创作个性,从构
论明清《牡丹亭》创作心理研究
作者:程华平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心理研究  创作心理  创作主旨  研究者  陈继儒  作品  明清两代  张居正 
描述:汤显祖为什么创作《牡丹亭》?他创作这部作品具有怎样的心理特征?这是明清两代许多研究者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总结,分别精华与糟粕。提炼与吸收有价值的成果,丰富今天的《牡丹亭》研究
论晏殊词的创作心态
作者:王建根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词  主人公  创作心态  《破阵子》  《人间词话》  及时行乐  距离效应  词人  人生况味  浮生若梦 
描述:具有了更多的自由:朱乔尊云:“词虽小技……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其词愈微,而其旨益远。”②刘体仁云:“词中境界,有非诗之所能至者,体限之也。”③王拯云:“(词)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④既然不登大雅之堂的词能将“欢愉愁怨之致,动了中而不能抑者”⑤渲泻出来,那么,文人士大夫就不必把“心扉”隐藏起来,不必总把超然的或理性的面孔呈现给人看,而是可以把人生许多共同的感情体验通过词释放出来。晏殊的词,正是在对纯粹的个人感受的悉心体察和对人生况味的执意品尝方面,表现了其独到的努力。他把狭窄窈深的内心世界和主观情志细细剖析和咀嚼,对常情常理作出了超乎常人的发现,读来使人如吐骨红,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他的词是上承“花间”的,受冯延已影响尤深;“曼元献尤喜冯延已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已乐府。”③“冯...
论凌濛初的戏曲创作
作者:冯保善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创作  杂剧  祁彪佳  识人  著录  汤显祖  小说作家  临川派  焦循  远山 
描述:凌初成》中说:“大制五种,缓隐浓淡,大合家门。至于才情,烂熳陆离,叹时道古,可笑可悲,定时名手”。其他如清人姚燮《今乐考证》、梁廷枬《曲话》、焦循《剧说》等也均著录有凌氏剧作。据有关资料,凌濛初编撰杂剧九种(《北红拂》、《虬髯翁》、《韦公》、《刘伯
苏轼创作动力及源泉之探讨
作者:曹思彬  来源: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创作动力  创作源泉  作家  创作题材  文学史  司马光  生活源泉  王安石变法  青年时代 
描述:达到了时代的高峰,即使在日后也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即使在
关于作家创作雷同化的问题(二则)
作者:陈学璞 廖宗麟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雷同化  作家创作  《雪》  合欢  汉儒  汉阳  莹莹  刘绍棠  维纳斯  人物描写 
描述:儒与陶莹莹的分手,其原因都因女方是叛国犯。而且,她们都是在叛国途中被逮捕入狱的,只是地点不同而已,一个在界河中,一个在航机上。
汤显祖的戏曲二度创作理论
作者:顾聆森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戏曲  文学研究  中国 
描述:汤显祖的戏曲二度创作理论
四十年代小说创作的多重变奏
作者:郭仁怀  来源:滁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多重变奏  “七月派”小说  四十年代  樊家  小说创作  啼笑因缘  张爱玲  路翎  沈凤喜  张恨水 
描述:1997年底,我接受高教出版社邀约,参加编写全国师专通编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并承担了部分章节的写作任务。编写教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守正出新”的原则,就很难把握。再加上我手头资料缺乏,写起来十分吃力,质量不敢自信。现借我校学报,将其中一章发表出来,敬请有识之士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