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鹤知何去(武昌黄鹤楼纵横谈)
-
作者:乔雨舟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黄鹤知何去(武昌黄鹤楼纵横谈)
-
乐史·学史·知史
-
作者:邓泽雄 来源:辅导员(教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史 学史 乐史 乐史 教学工作者 教学工作者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重理轻文 重理轻文 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 兴趣教学 兴趣教学
-
描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理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历史总摆脱不了“二流学科”的尴尬境遇,无疑增加了历史教学工作者的难度。在教学实践中,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乐于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我觉得兴趣教学必不可少,它应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
探寻少为人知的西湖细节
-
作者:林之 张琪 来源:风景名胜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湖 冷泉 李叔同 灵隐寺 故事 十三年 白居易 印章 牡丹亭 细节
-
描述:三生之约,把友情讲述得固执又生生不息。他们寻寻觅觅地找到这块粗黑的石头。印·印藏印藏,西泠印社里一处被人忽略的细节。西泠印社,中国最著名的金石团体。以精致园林、名士风采著称。园里有一条上山的石径,名鸿雪径,花草簇拥,甚是幽静。石径一边是靠山的石壁,在这块石壁上,有一小方石,约30厘
-
赏心乐事《牡丹亭》:浅谈“知”在审美活动中的影响
-
作者:梁晓莹 来源:神州民俗(学术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昆曲 牡丹亭 牡丹亭 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 舞台演出 舞台演出 戏曲美学 戏曲美学
-
描述:《牡丹亭》四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其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一个经典剧目独特艺术价值和艺术规律的发现,而在于探究昆曲以及传统戏曲乃至整个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微妙联系,进而窥探整个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情结,并为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寻找合理的依据和方式,以期在全球化语境下实现古典与现代的对接、民族审美精神的传承。
-
知制诰——北宋朝廷的文字秘书
-
作者:李廷海 来源:秘书工作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文人 朝廷 皇帝 文字 公文质量 王安石 公文写作 宰相 选拔 韩琦
-
描述:公文是国家机关运转的载体,公文质量是衡量一个时代文化水平的标尺.汉代王充说:"国无强文,德暗不彰".南北朝时刘勰作<文心雕龙>称,"王言之大,动入史册".……
-
曾巩知齐年月小考
-
作者:宪宾 来源:东岳论丛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熙宁 宋神宗 时间推迟 小诗 七言 入境 不准确 求补 南丰
-
描述:至少,它把曾巩知齐的时间推迟了半年.《元丰类稿》卷七有曾巩七言小诗一首:"去年六月焦原雨,入得东州第一朝.今日看云旧时节,又来农畔所潇潇."诗前有题:"去年久旱,六月十三日入境得雨.今年复旱,得雨
-
从《日知录》看顾炎武论世风
-
作者:陈秀娟 来源:学术交流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顾炎武 《日知录》 统治阶级 社会风气 王安石变法 吕惠卿 封建社会 封建统治 精神生活 义和利
-
描述:从《日知录》看顾炎武论世风陈秀娟顾炎武是明清之际一位进步的思想家和卓越的学者,他穷三十年之力写出了内容丰富的史学著作《日知录》,全书三十二卷,其中卷十三为论风俗。顾炎武文中所说的风俗不是抽象地讲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与《声声慢》比较阅读
-
作者:王杰成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比较 对照
-
描述:人教社新版高一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同课选取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与《声声慢》,教学中如果精心组织学生比较阅读两首词,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著者文摘]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基于文本特质上的《孤独之旅》教学设想
-
作者:徐赛儿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本阅读 教学设想 《孤独之旅》 绿肥 生命 细心 学生 课堂
-
描述:有实效,课堂有味道。
-
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谈语文教学中的审丑疲劳
-
作者:王璇 来源:新课程(中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丑疲劳 语文教学 审美
-
描述:美和丑好像硬币的两面,过度的审丑使得语文教学偏离了轨道。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多重审美的综合能力,使语文教学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