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482)
期刊文章(1059)
学位论文(47)
会议论文(37)
图书(2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563)
地方文献 (38)
地方风物 (20)
红色文化 (17)
宗教集要 (5)
才乡教育 (4)
文化溯源 (3)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809)
2013(238)
2012(246)
2010(1044)
2009(509)
2008(380)
2006(131)
2002(21)
1997(31)
1982(11)
按来源分组
时代商报(8)
乌鲁木齐晚报(7)
济南日报(6)
哈尔滨日报(5)
十堰晚报(4)
中国经营报(4)
深圳晚报(3)
环球人物(2)
中国经贸聚焦(2)
大地(1)
谦同志在省城绿化动员大会上作动员报告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政报 年份:196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太原市  自然面貌  工农业生产  厂矿企业  中共  学校  绿化工作  大会  部队  汾河 
描述:有了飞跃的发展,城区街道、机关、厂矿、学校的绿化工作做得也很有成绩,市容已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但是,东西两山、汾河两岸的绿化工作搞得很差,自然面貌变化不大,因此,每年各
介甫又称介卿、介父
作者:张海欧  来源: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介甫  介卿  介父  宋代  王安石  文学家 
描述:介甫又称介卿、介父
“材料、情景——问题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以“
作者:刘计荣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课堂  教学模式  材料  情景一问题探究 
描述:“材料、情景一问题探究”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重构历史课堂的有效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有效地设计问题。以“王安石变法”教学为例,提出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有的放矢;要联系材料、情景提供的信息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难易适中;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预留生成。
解放军总后勤部原副部长谦中将题词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烧伤杂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解放军总后勤部原副部长谦中将题词
将军归佩印累累 记北宋名臣
作者:陈峰  来源:美文(上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甘肃岷县  河州  西夏  神宗  吐蕃  富国强兵  朝廷  政治家 
描述:宋朝第五代皇帝神宗时,大政治家王安石从事了一番改革,旨在富国强兵,这是后世所熟悉的,可知道他独子雱的人恐怕不多。"有其父必有其子",英年早逝的雱也是非同凡响,史称他豪气过人,"睥睨一世
应麟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
作者:孙明霞 魏巍 江琪 蔡朕 侯春花 杨冰  来源:中医杂志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儿发热  护阴  祛痰  名医经验  应麟 
描述:应麟主任医师秉承家学,博采众长,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一套独特有效的儿科临床诊治方法。治疗小儿发热"护元气不用辛散攻伐",退热存阴而不至于大汗出,同时配合使用祛痰药,起到了已病防变,减少
由隐居而出仕:应麟及其后裔在元代的人生轨迹
作者:钱茂伟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代浙学  元代浙学  应麟  应麟  昌世  昌世  厚孙  厚孙 
描述:元朝宁波著名的氏家族,经历了应麟、昌世的隐居生活,宁孙的欲出而止,厚孙的入世尝试的转型。应麟祖孙三代的历史,正好是一部元代宁波士人历史。通过他们三代行迹的考察,可以一窥当时南方士人
李壁《荆公诗注》与“以史证诗”
作者:何泽棠  来源:长江学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壁  王安石诗  诗歌注释  以史证诗 
描述:节,解释了用"赋"、用"比兴"、用典等各类诗句的意义。李壁还考证了部分诗歌的创作时间,并由此推证了诗意。
宋龙舒郡本文公文集珍赏
作者:柳向春  来源:收藏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上海博物馆  诗文集  刘氏  公文纸印本  影印本  唐宋八大家  转运司  临川  宋人 
描述:作为一位政治家,王安石无论是在其生前身后,都备受争议。但作为一位文学家,毫无疑问。王安石是成功的,在这一领域,他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乃至于被后世认定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今影响未歇。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文集在其故后不久,即整理成集付梓。而后世于此,更是频频翻刻,流传至今
荆文公诗李壁注》二题
作者:李晓黎  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荆文公诗李壁注》  王安石  李壁  诗注  诗话 
描述:艺的倾向尤其突出:他不但大量摘引宋诗话的内容,还常常通过比较的方法,对王安石诗歌的句法、对仗、用字等方面进行灵活、简洁的艺术评价,提升了诗注的艺术趣味,增加了诗注的弹性,给原本呆板、生硬、枯燥的诗歌笺注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