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合浦东坡亭记
作者:李国文  来源:文学自由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东坡  合浦  欧阳修  苏轼  文人  海南岛  宋神宗  作家  《萍洲可谈》 
描述:合浦东坡亭记李国文近日,与友人游广西新兴城市北海,到所属合浦参观。那是个很古老的县城,以出产南珠闻名于世,有"合浦珠还"的传说。但更吸引我的,却是在廉州中学校园里的"东坡亭"。那是这位大文豪于宋
宋代散文理论的一个高峰:“三苏”浅论之一
作者:余辛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古文运动  散文理论  苏轼  散文创作  三苏  王安石  宋代散文  作家  韩愈 
描述:窥探作为苏氏家学重要内容之一的苏氏文论的间架及其在宋代文论中的地位。
小说创作中的“艺术感觉”
作者:赵振汉  来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感觉  潜象  作家  “心境”  小说创作  心理场  小说家    张贤亮  尤三姐 
描述:感觉是先天的,人人皆有的心理反应,而“艺术感觉”,则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所特有的充溢着灵性的一种感觉,也是由生活通向艺术的一座璀灿的桥梁。钱学森认为,杰出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发展都离不开“天才的直觉”;斯达尔夫人也指出:“写作的首要条件是强烈而生动的感觉方式”(《西方文论选》)。
写出自己的特色来
作者:暂无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存在价值  北京文学  创作经验  作家    盐碱地  邓友梅  特色  乡土味  写出 
描述:叫我的杏酸,反倒自成一家,有存在价值。应该有个时间坐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曾经想过,如果和比,我十几岁就离开故乡,不可能写出来象他那样充满了乡土味的作品;
刘先生“妙语”再悟
作者:张扬  来源:文学自由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妙语  东西  杂文  作家  光明  同一  八十年  坚持  本质 
描述:津某大学讲演,主张坚持“原则”,反映“本质”,有所写有所不写,写光明面不写阴暗面云云。一个女大学生递条子问为什么不能写阴暗面,提出凡真实的和客观存在的应该就都可以表现,都可以写。叫她站起来,说
苏东坡的最终流放
作者:李国文  来源:文学自由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东坡  海南岛  苏轼  中国文学史  王安石变法  知识分子  文人  文学成就  雷州半岛  作家 
描述:苏东坡的最终流放李国文公元1098年的一个夏天的雨后清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再一次受到贬斥,从已经谪放多年的岭南,渡琼州海峡,往海南岛的昌化军安置。在宋代,海南岛不像现在这样风光,而是朝廷发配刑徒的边鄙之地。把这位文豪流放到荒芜不毛,人烟稀少,...
论文艺社会学中的社区文学与艺术
作者:司马云杰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区文学  农村社区  文艺社会学  乡土文学  作家  社区生活  作品  社会文化环境    沈从文 
描述:等等。所谓社区文艺就是指反映特定社区生活的文学和艺术。 首先,社区文艺描写的对象是特定的社区生活。如老舍写北京社区,赵树里写山西社区,孙犁写冀中社区,写京东社区等等。其作品的题材、人物、故事
“同样的道理”指什么?
作者:李富林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语言  诗歌创作  福楼拜  道理  作家  段首句  形象  王安石  渲染  参考资料 
描述:”。这一点,只要对原文作一番思路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原文如下:我们的古人在诗歌创作上强调“炼字”,主张“意胜”,要做到
现代文阅读练习一例
作者:戴龙翥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春风  文学评论  现代文阅读  形容词  动作  使动用法  作家  回答  咏怀古迹 
描述: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也谈“春风又绿江南岸”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的《船泊瓜洲》诗。①其中第三句屡屡被历代文学评论家所称引,直到现在许多修辞学的论著还用来作为“炼字
原怨——释钱钟书的《诗可以怨》
作者:陆文虎  来源:文学自由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王安石  韩愈  诗可以怨  文学主张  作家  戴震  原道  钱钟书  伤痕文学 
描述:中国古代的文章,有一种“原”体。以“原×”为题,对某事物推它其本原,而加以论述,较著名的有唐韩愈的《原道》、《原毁》等五原,宋王安石的《原过》、清戴震的《原善》等,皆额为后人传诵。我读钱钟书先生的《诗可以怨》,揆其内容,则不啻一篇“原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