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642)
报纸(921)
图书(124)
学位论文(108)
会议论文(5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327)
地方文献 (400)
地方风物 (35)
红色文化 (21)
宗教集要 (20)
才乡教育 (17)
文化溯源 (13)
非遗保护 (12)
按年份分组
2014(407)
2012(344)
2010(340)
2009(289)
1997(92)
1995(101)
1987(70)
1984(56)
1962(6)
1961(1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7)
上海戏剧(76)
文学遗产(22)
学术月刊(16)
社会科学战线(11)
江海学刊(4)
北方文学(下半月)(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
新建设(2)
新建设(哲学社会科学)(1)
士大夫文化的两种模式:《虔州学》与《南安军学
作者:朱刚  来源:江海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学政  士大夫文化 
描述:的期待。北宋时代随着“庆历新政”而走向繁荣的“学”创作,正以发表此种根本性的大议论为特征。就其艺术渊源来说,当与唐代的孔子庙碑有关。
《周礼·考工》齐语拾补——《考工》为齐人所作再证
作者:汪启明  来源:古汉语研究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工  齐人  《周礼正义》  方言  郑注  官书  孙诒让  叠韵  江永  齐国 
描述:也以之为确。郭沫若在1944年作《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提出:“《考工》是春秋年间的齐国官书”。两年后,他又作《考工的年代与国别》,对江永提出的“戚速、椑、茭、终古”四条齐语进行补证。一是根据孙
世之奇伟常在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徐宏祖《游黄山
作者:谭学纯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世之奇伟常在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徐宏祖《游黄山
借游言志,各辟蹊径:《游褒禅山》、《石钟山》对读
作者:王茂恒  来源:现代语文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褒禅山  山水游记  感情色彩  尚情  石钟山  人生哲理  王安石变法  情景交融  六朝时期  苏轼 
描述:进行说理,从而开辟出游记创作的另一蹊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和苏轼的《石钟山》即为显例。
叙议各别相映成趣——《游褒禅山》《石钟山》之比较
作者:吴同和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  《石钟山  王安石  艺术感染力  散文发展史  艺术风格  山水游记  现代自然科学  中石炭纪  风格特色 
描述:叙议各别相映成趣——《游褒禅山》《石钟山》之比较
异曲同工 各具风彩——《游褒禅山》、《石钟山》的比较
作者:周绍池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褒禅山  石钟山  比较教学  王安石  语文教材  苏轼  心情  作者  游览  考证 
描述:叹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并对由于古书不存而造成的碑文漫灭的事实深表遗
异曲同工 各呈辉煌——《游褒禅山》与《石钟山》比较谈
作者:石华鹏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石钟山  褒禅山  王安石  考辨  山水游记  古代游记  自然美  艺术结构  至和元年  苏轼 
描述:。王安石于宋仁宗至和元年任
叙议各别,相映成趣——《游褒禅山》、《石钟山》之比较
作者:吴同和  来源:零陵学院学报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  《石钟山  映成  苏东坡  艺术感染力  土地纲领  散文发展史  王安石  苏学  改革家 
描述: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苏东坡则相
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游褒禅山》和《石钟山》之比较
作者:蔡生兰  来源:青海教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  《石钟山  叙议结合  比较阅读  游记  王安石  文章  记叙 
描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和苏轼的《石钟山》两篇游记作品和我们常见的一般游记的写法不同,它们名为游记,实际上并不是游,而是通过记叙来阐发作者的见解。将两篇文章作比较阅读,既有利于把握两篇文章
别具怀抱的景物:曾巩《醒心亭》赏读
作者:张永芳  来源:语文月刊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曾巩  景物  醉翁亭记  北湖  泉水  乐之  范仲淹  无穷  宾客 
描述: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