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062)
报纸(636)
学位论文(164)
图书(142)
会议论文(3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032)
文化溯源 (2)
地方文献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426)
2011(487)
2010(479)
2009(430)
2008(374)
2006(317)
2004(211)
2001(212)
2000(142)
1992(97)
按来源分组
领导文萃(17)
成才之路(7)
产权导刊(2)
财会月刊:理论版(2)
科技智囊(2)
广西财务与会计(2)
中国医疗保险(1)
科学之友(B版)(1)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由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从政府干预经济角度谈王安石变法
作者:李昕 胥仕之  来源:邯郸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  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 
描述:北宋来年的王安石变法,由于实行了一系列貌似近代化的经济政策而引起了现代学者的浓厚兴趣.从政府干预经济的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运动进行考察,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分析变法兴起和变法失败的原因,为王安石变法
东西近代化比较视野中的王安石变法--以国家问题为中心的新考察
作者:陈伟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市民社会  国家与社会  近代化  宗族社会  国家问题  比较视野  现代社会  马克思  国家权力 
描述:方的不同命运。
历史复习教学中以学定教的实践与思考--以“王安石变法”一课
作者:钟汉尧  来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有效性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 
描述:提高历史复习的有效性,改变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复习方式,以学定教,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师生只有共同构建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才能使历史高考复习实践活动产生应有的效果。
关于减轻学生学习历史负担的几点思考:从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得到
作者:王秀娟  来源:成才之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减负增效  王安石变法  启示 
描述:针对初中历史“主科中的副科”这一特殊地位,从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措施“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中得到了启示,并从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关注学情分层次教学三个方面,就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减负增效作一探讨。
民不加赋,国用能不能饶?:从王安石变法谈改革的制度瓶颈
作者:张剑锋  来源:领导文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制度瓶颈  改革  经济思想  创造行为  社会财富  反对派 
描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经济思想.也是他与反对派大臣们争论的一个焦点。王安石认为社会财富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定数.而是可以通过价值创造行为来不断增加的。
试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
作者:吕文奎  来源:德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改革思想  科举制度  变法思想  太学  教育管理机构 
描述:特别是他创立的大学“三舍法”,对当时和后代学校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各代,显示了强盛的生命力,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王安石不愧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教育改革思想评述
作者:杨鑫辉 郭斯萍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改革  科举  “三舍法”  专科学校  修撰经义 
描述:本文以评传的形式,论述了王安石在其推行新政需要人才指导下的教育改革思想,主要包括: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学校实行“三舍法”,创设专科学校,统一大学教学用书,重视感化教育方法。
王安石和欧阳修的菊花之争
作者:文菲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欧阳修  菊花  北宋  中学  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 
描述:王安石、欧阳修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作者:王汉澜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思想  教育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  “文武并重”思想  教育改革 
描述:强制学生、重视教育者的感化作用;反对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主张批判地学习。他在教育改革上,也做出一些创举。他的教育思想和改革举措,应该给予历史的肯定。
王安石与苏轼各抒己见
作者:张宏星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游褒禅山记》  中学  语文  文学知识 
描述:要登山观赏到奇丽的风光一定要有志向,深层意思则是只有不畏险阻,知难而进,才能攀登知识或事业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