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牡丹亭》与昆曲的审美特征
作者:朱伟明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审美特征  昆曲  审美精神  艺术特质  杜丽娘  审美风格  魏良辅  明代 
描述:《牡丹亭》是汤显祖最重要的剧作,同时也是昆曲中最受欢迎的剧目,从明代问世之初的风行到20世纪末世界各地的热演,其传播之广,影响之大,令人叹为观止。时至今日,人们已无法从自己的文化记忆中将《牡丹亭》与昆曲完全分离。离开了昆曲的《牡丹亭》,或是离开了《牡丹亭》的昆曲,都是人们所
论王安石兼收并蓄的思想特征
作者:魏福明  来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兼收并蓄  兼收并蓄  惟理是求  惟理是求 
描述:,从而取得了多方面的学术成就。
戏曲序跋的美学特征
作者:谢柏梁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说序跋  戏曲史  美学特征  审美特征  中国文学研究  曲论  汤显祖  牡丹亭  戏曲评点  理论问题 
描述:在古代戏曲的评点系统中,曲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美学特性方面来认识中国古代戏曲序跋,既可以看到其与一般序跋所共有的特点,又可以于比较中理清其自身个性;既可以从理论上探求其主要美学特征,还
铀矿地质专家杜乐天先生来我所指导铀矿地质工作并考察相山铀矿田
作者:暂无 来源:华东铀矿地质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相山铀矿田  地质工作  铀矿地质  专家  实地考察  铀成矿作用  项目进展  资源勘查  找矿前景  地质问题 
描述:质问题与铀成矿作用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而后在我所有关同志的陪同下,第六次实地考察相山铀矿田。[第一段]
二六一大队相山核地质科技文化园成为全国核地质系统第一家军工
作者:胡仙德  来源:核地知与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基地  教育基地  地质系统  地质系统  文化园  文化园  军工  军工  地质科技  地质科技  国防科技工业  国防科技工业  相山  相山  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 
描述:4月26日.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建设协调小组在深圳举行首批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授牌仪式,二六一大队荣获“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匾牌.成为全国核地质系统唯一一家获此荣誉的单位。
江西相山铀矿田中断裂与水相变耦合成矿:以邹家山矿床铀成矿
作者:胡宝群 吕古贤 孙占学 李满根 史维浚 李学礼 王运 白丽红  来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相变  相变  蚀变  蚀变  断裂  断裂  热液铀矿床  热液铀矿床  相山  相山 
描述:降压引发水相变,是热液成矿作用的必要条件,断裂与水相变耦合是认识热液成矿作用的关键。基于上述目的和思路,本文以邹家山热液铀矿床为例,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该矿床物质组成及含矿断裂特征
《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特征之比较
作者:佟迅  来源:电影评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悲剧美学  悲剧美学  比较  比较 
描述:<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杰出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位作者生活年代接近,时间跨度接近,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冲突、结构、人物以及结局方面各显异调,表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陆王心学特征浅释
作者:于明泉  来源:潍坊学院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  王阳明  陆象山 
描述:陆象山是南宋理学家,陆王心学的创始人,他在朱熹的说辩中,提出了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强调心与理的统一。明代王阳明继承了陆象山的观点,该文介绍了陆王心学的主要内法。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征
作者:张翥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边塞诗人  艺术特征  岑参  盛唐诗坛  沈德潜  自然风光  胡应麟  翁方纲  描写  西域 
描述: 边塞诗人岑参,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历来享有很高的声誉。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杜甫认为,他可与鲍照、谢眺媲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以为李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明代胡应麟赞美岑诗“清新俊逸,大是俊才”,清代沈德潜、翁方纲、方东树和刘熙载等人也
试论中国传统伦理观的特征
作者:陈望衡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中国传统伦理  孟子  论语  宗法观念  孝道  准宗教  梁惠王  陆九渊  仁政 
描述:中国传统伦理观有四个特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观念、与政治一体的统治原则、准宗教的绝对律令、实用理性的做人之道;中国传统伦理观既是我们创建新伦理观的思想基础,又是阻碍我们前进的精神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