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41)
期刊文章(109)
学位论文(22)
会议论文(1)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28)
地方文献 (21)
地方风物 (13)
宗教集要 (6)
才乡教育 (3)
非遗保护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79)
2012(17)
2010(16)
2008(12)
2005(4)
2000(5)
1997(4)
1993(1)
1988(1)
1982(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7)
洛阳日报(2)
中国经营报(2)
沪港经济(1)
河北科技图苑(1)
新安晚报(1)
中国地方史志(1)
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
江西日报(1)
成人教育(1)
徐匡迪:中国应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而不应是加工厂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科技产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世界制造业中心  加工厂  徐匡迪  发展目标  中国工程院  院长 
描述: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近日指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而不应是世界的加工厂。
清初“程山之学”与西学:以谢文洊为中心
作者:刘耘华  来源: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清初“程山之学”与西学:以谢文洊为中心
周亮工:重返学术视野中心的人物
作者:陈圣宇  来源:中国书画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亮工  学术视野  人物  《四库全书》  明末清初  文艺活动  艺术鉴赏  艺术家 
描述:周亮工(1612~1672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学者、艺术家、藏书家、出版家、文艺活动赞助和组织者。他精于诗文、书画篆刻和艺术鉴赏,生平著述丰富,《四库全书》原本著录周亮工著述五种,存目三种。
早期儒家与人类中心主义环境哲学的对话
作者:庄庆信  来源:哲学与文化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环境哲学  早期儒家  环境伦理  伦理原则    天人合德  价值陶成 
描述:素养与西方的人 类中心主义环境哲学或多或少均有共同因素。但其中两者的差距正是彼此学习,一起 成长的机会。为国人而言仍以儒家的环境哲学(如,仁、天人合德等)比较合适,但儒 家思想有其限度,需要学习西方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胸腔积液的护理体会
作者:徐光珍  来源:中国医学工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胸腔积液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体会  并发症  患者  引流袋  穿刺点  胸腔闭式引流  复张性肺水肿  呼吸循环 
描述:,脱管,复张性肺水肿等,影响患者的治疗[2]。
清初“程山之学”与西学:以谢文洊为中心
作者:刘耘华  来源:史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程山之学  谢文洊  畏天命  天主教 
描述:的他律色彩;其次对谢氏与天主教徒刘凝的"上帝"观做出了同异辨析,指出二者差异的焦点是"上帝"是否曾经"降生为人(耶稣)",并结合《日录》,对《七克》与谢氏思想的内在相通之处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最后以江右之髻山、翠微学人为主,对程山之学在清初的流播与影响状况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代王历史的古画卷:寻访河北古村古镇(十五)
作者:田永翔 郭宝祥  来源:当代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  古代  蔚县  城墙  河北  泥土气息  活化石  传说  马头山 
描述:代王位于河北蔚县县城东二十多里,是一个不起眼的乡间小镇.但是,你不能小瞧这个满面泥土气息的小镇,它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活化石.通过它,你可以窥视到我国北方第一个2800年前的国家--代国的只鳞片甲,眺
喜达屋:胶州绿喜来登酒店亮相山东青岛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山东青岛  酒店  房地产开发  生活方式  新城区  青岛市  山东省  胶州湾 
描述:胶州首家由喜达屋管理的高端豪华酒店——胶州绿喜来登酒店于近日正式开业。胶州绿喜来登酒店坐落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新城区,由青岛绿胶州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兴建。酒店的开业见证了喜达屋在中国二
陕西黑山—杨诗地区一些断裂中的石英变形纹及其动力学分析
作者:钟增球  来源: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石英变形纹  动力学分析  箭头图  角法  角砾岩带  近直  箭头法  张性  方位图  压性 
描述:征:
长久的牵挂——潘心副主席带领书法家赴永泰慰问、写春联
作者:孙红英  来源:政协天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副主席  书法家  春联  王安石  风送  贫困农民  政协  贫困户  纪念碑  生活内容 
描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欢天喜地迎接万象更新的一年时,我们都会想起王安石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