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非只有一个“绿”字——品《泊船瓜州》
-
作者:钱佳迪 来源:作文世界(高中)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诗 泊船 瓜州 江南 想像力 阅读提示 家乡 思维 形容词活用 中学
-
描述:并非只有一个“绿”字——品《泊船瓜州》
-
表情控制器
-
作者:杨道永 来源: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控制器 表情 空间站 打招呼 黄松 实验室 演员 面部肌肉 微型芯片 思维
-
描述:这次从空间站回来,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发明家——姚创明。三个月没见到他了,不知道他这段时间又搞出了什么新玩意没有。
-
点燃学生诗歌创作灵感的火花
-
作者:孟鹏博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学习 诗歌创作 创作灵感 点燃 火花 桂林山水 小学语文教学 王安石 四书五经 思维
-
描述:叶圣陶先生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思维。"那么,能否在陶冶学生性情,扩展其思维的基础上,放飞学生的思绪,让其饱含激情地记录下自己当时诗歌创作的灵感呢?笔者结合新课标
-
枇杷的联想
-
作者:张永芳 方爱华 来源:学习月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枇杷树 琵琶行 长时间 游牧民族 暮鼓晨钟 古乐器 白居易 晏几道 名字 思维
-
描述:清脆,如山泉滴水的纯净,如暮鼓晨钟的空明。琵琶又称"枇把",原是游牧民族骑在马上弹
-
教育家应是知者、仁者和勇者
-
作者:杨小微 来源:成才之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家 教育家 仁者 仁者 办学者 办学者 专业化 专业化 教育领导 教育领导 思维 思维 领导力 领导力 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 领导学 领导学 理解 理解
-
描述:从2003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在多个场合倡导教育家办学,我认为这是一种对改革与发展进行专业化指导的呼唤。我理解的教育家没有一个标准,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分类,不过应该有一个基本诉求:所有已经成为和正在成为教育家的人都应努力成为知者、仁者和勇者。
-
治理犯罪必先于教化:北宋思想家李觏教育思想管窥
-
作者:李宝柱 来源:长安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北宋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 历史 历史 中国 中国
-
描述:治理犯罪必先于教化:北宋思想家李觏教育思想管窥
-
毁誉从来不可听 是非终究自分明:论《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
-
作者:栗文杰 来源:科教文汇·上旬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王安石 王安石 文学 文学 历史 历史
-
描述:在《警世通言》中有两篇描写王安石的文章,一篇是《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另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两篇文章对同一主人公王安石一贬一褒。本文通过对《警世通言》编纂目的及这两篇文章创作背景的分析,论述宋朝、明朝对王安石这一形象的认识转变过程及其原因。
-
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究自分明:论《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形象
-
作者:栗文杰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王安石 王安石 文学 文学 历史 历史
-
描述:在<警世通学>中有两篇描写王安石的文章,一篇是<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另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两篇文章对同一主人公王安石一贬一褒.本文通过对<警世通言>编纂目的及这两篇文章创作背景的分析,论述宋朝、明朝对王安石这一形象的认识转变过程及其原因.
-
蒙元之贰臣,朱明之废宦,易代之文人:论元明之际作家危素
-
作者:张文澍 来源: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明易代 元明易代 危素 危素 诗文 诗文 历史 历史
-
描述:致在易代关头转事明朝,为新主所鄙视,成为废臣,最终凄凉地死去。但是,他保存前朝史料,"亡国而存史",尚有值得鉴谅之处。
-
《周代史官文化》读后琐记
-
作者:赵锡元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代史官文化》 历史 《周礼》 许兆昌 中国
-
描述:可数的经学家、史学家 ,在其一生长达 70多年的研究、著述与执教过程中独树一帜 ,受业弟子满天下 ,因而形成一个强大的学术集体 ,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 ,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以前撰写博士论文时 ,本文作者只是从史官制度角度考虑问题 ,涉及范围不广 ,这次出书 ,作了较大改动、扩充 ,从文化视野观察问题 ,增加了《学术篇》等专章。此书博采诸家之长 ,集资料内容之多 ,范围之广 ,可以说把从前研究者所论及的方方面面 ,都包容在内。作者思想灵活 ,判断准确 ,读书得间 ,能独抒己见 ,发前人之所未发。《周代史官文化》全书共五章 ,除第一章《源流篇》 ,从文字学角度推论“史”字构形与史官的起源 ,和第五章《余论》所占篇幅很小。其余二、三、四等章 ,着重探讨了周代史官的群体 ,职名职事 ,史官职责 ,史官设置系统 ,职能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