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论叶梦得《石林诗话》对王安石的评价
作者:李香麟  来源: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叶梦得  叶梦得  《石林诗话  《石林诗话  王安石  王安石  精工  精工  诗风转变  诗风转变 
描述:叶梦得《石林诗话》对王安石有颇多论述,后人对这些论述褒贬不一。今以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石林诗话》中主要谈到两个问题:一是王安石诗歌的精工;二是王安石诗风的转变,即由早年的以意气自许转向晚年的深婉不迫
论明代诗话《诗薮》之品评楚骚
作者:徐志啸  来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诗薮》  楚骚  品评 
描述:胡应麟品评历代诗歌的著作《诗薮》中涉及对楚骚的认识与评价,胡置楚辞于历代诗歌发展变化的大格局中予以审视,认为体的代变、格的代降、以古为尚。并从体、用、格、词四个方面对楚辞风格特色作了高度概括。《诗薮》还论及宋玉作品的真伪,其独到的眼光和系统的诗歌发展观反映了明代诗学的理论成就。
试论杜诗之“气”
作者:卢燕平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杜诗  宋人  风雅  诗话  诗集  含混  诗说  苏辙  王安石 
描述:令《读老杜诗集》 :“气吞风雅妙无伦”⑤ ,都是所见略同。宋人在用“气”这个概念评论杜甫诗时 ,又多有元气浑茫之类的说法 ,如田锡“飞动混茫”⑥ 、张伯玉“词含混沌来”⑦ 、韩维“元气混浩神无方”⑧ 、王安石“吾观少陵诗 ,为与元气侔”⑨ 、于恕“气更浑沦”⑩ 。金人元好问更是化抽象为形象 ,大加褒扬说杜甫诗“如元气淋漓 ,随物赋形 ;如三江五湖 ,合而为海 ,浩浩瀚瀚 ,无有涯氵矣 ;如祥光庆云 ,千变万化 ,不可名状 ;固学者之所以动心而骇目” 。这些评论不约而同地用“气”的概念 ,不是偶然的。它们出于对杜诗美感的实际感受。其实 ,当时不论作者还是读者 ,都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古代元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影响。中国远古氏族公社的农耕社会中 ,人们与自然熔融无间。与希腊文明中把人与自然分离开来不同 ,他们有着天人合一...
略谈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窃句”问题
作者:颜景琴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维  白鹭  水田  田园诗  田园风光  形象鲜明  辋川  代表作  诗话  胡应麟 
描述:寂,莫过右丞《积雨》。澹斋翁以二诗得廊庙山林之神髓,取以压卷,真足空古准今。”然而诗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诗的创作权究属何
王安石的禅诗与钟山诗
作者:陈磊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诗  禅诗  钟山  晚年  佛理  主导地位  叶梦得  诗歌风格  诗话  创作 
描述:熙宁九年(1076)七月,王安石罢相以后知江宁府,后寓居金陵钟山,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岁月。他的政治生涯似乎是以新法推行的失败而告终了,然而就其思想和创作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蜕变期。
“菊花诗案”新勘
作者:季续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菊花诗  乌台诗案  黄州  宋史  宋代  诗话  利用职权  小说 
描述:上,出现了许多诗话,笔记之类著作。这些著作,顺手拈来,信口说去,多喜造点“本事”,加点噱头,以供茶余酒后助谈消遣,不是严肃正经的高谈宏论。比如,苏
元李孝光佚文佚诗掇拾
作者:胡雪冈  来源:文献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胡应麟  佚诗  佚文  五峰  元史  元代诗人  温州  诗话  诗序 
描述:卷。《四库全书提
虞集及其诗、词、散曲
作者:邹自振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虞集  元诗  元遗山  元代文学  诗歌  诗话  胡应麟  王渔洋  陶渊明  戏曲 
描述:人中,又数虞集为巨擘。"盖继元遗山而为文坛祭酒者,诚非
从欧阳修的失误谈起
作者:甘久生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范仲淹  诗话  考证  唐宋八大家  失误  张继  穷塞主  胡应麟  艺术欣赏 
描述: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学识文章千百年来为人所称道。其所作《六一诗话》,不仅在体裁形式上“开历代诗话之先例”,而且在内容上,或考证,或品评,往往三言两语即能中其肯綮,令人叹服。无可讳言,他也有
苏轼诗歌的艺术渊源
作者:谢桃坊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渊源  苏诗  陶渊明  艺术风格  欧阳修  韩诗  刘禹锡  诗话  韩愈  王安石 
描述:杜,晚喜陶渊明”(《东坡先生墓志铭》).陈师道说:“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晚学太白,至其得意则似之矣”(《后山诗话》).张戒说:“苏子瞻学刘梦得、学白乐天、太白,晚而学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