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应是认知、评价、审美方式的统一和升华
-
作者:王仁国 丛大川 来源:青海社会科学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审美方式 西方马克思主义 认知方式 共产主义 世界哲学 掌握方式 时代精神 评价方式 实践精神
-
描述:哲学,要不要进行结构性的变革?人类的各种精神现象都是人脑掌握世界的方式,而哲学精神则是掌握世界的总体方式。当代人类精神正趋向认知、评价、审美方式的相互渗透、全息交线和总体综合,由此必将升华出新的哲学结构。这一新的哲学结构或坐标即是:A=f(X.Y.Z.T)[A表示当代哲学, X表示认知方式(真),Y表示评价方式(善),Z表示审美方式(美),T表示时间。〕 一 马克思在《导言》中综合了人脑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即科学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专有方式。他说:“在意识看来(而哲学意识就是被这样规定的:在它看来,正在理解着的思维是现实的
-
坚持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兼与单宇晓等同志商榷
-
作者:张炳元 来源:江苏教育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教师 根本任务 德育理论 知行统一 社会主义 重要地位 文化知识教学 理论观点 主要形式 学生
-
描述:政治课是向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大纲》还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了解和
-
思潮2:教育现象学 核心价值: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应是和谐统
-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教育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现象学 和谐统一 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 核心价值 哲学思潮 20世纪 哲学思考 本质直观 胡塞尔 德国人 影响力 唯理论 西方 概念 强调 普遍 个别
-
描述:的方法,“朝向事情本身”,让你自己去看、去昕、去直观感受,将生活中先于思考的种种体验呼唤出来。它是对西方唯理论——从个别到普遍,现象到本质抽象的挑战。
-
刑名相杂 穿凿好异——论《尚书新义》的特点与命运
-
作者:陈良中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尚书新义》 特点 穿凿
-
描述:王安石的《尚书新义》是羽翼其变法之作,独行科场60余年,在训诂义理上有不少创获。但王氏解经穿凿好异,又杂刑名之学,当时学者以经学为媒介与王氏新学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尚书新义》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反对的强大力量而退出了思想阵地。
-
东周秦汉时期的惧刑心理及其对丧葬习俗的影响
-
作者:萧安富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东周秦汉 丧葬习俗 士大夫 防盗措施 《周礼 先秦时期 刑罚体系 汉文帝 《汉书·刑法志》 吕思勉
-
描述:先秦时期是我国刑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刑不上大夫”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是当时法律的一个显著特点。荀子云:“由士以上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必以法数制之。”①刑不上大夫,是因为春秋以前,社会教育属于官学
-
奇特的"焚如"之刑:《资治通鉴》所涉《易》文辑谈之一
-
作者:铮甫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资治通鉴》 《易》 《通鉴》 戊己校尉 匈奴 《周易》 王莽 《汉书》 《汉书·刑法志》 爻辞
-
描述:奇特的“焚如”之刑──《资治通鉴》所涉《易》文辑谈之一铮甫《通鉴》记事:记叙王莽在连续"扰乱匈奴",与之构乱,屯兵匈奴边境,实行战争威胁、凌辱分化等行动以后,于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接受了匈奴新
-
六年磨一剑——评鲁嵩岳《〈慎刑宪〉点评》
-
作者:张家国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慎刑 《大学衍义补》 审判委员会 《周易》 嵩岳 《文献通考》 王安石 《宋刑统》 古籍整理 《四库全书》
-
描述:六年磨一剑——评鲁嵩岳《〈慎刑宪〉点评》
-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说
-
作者:锺肇鹏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6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奴隶制社会 庶人 奴隶主贵族 士大夫 礼制 孔子 奴隶社会 周代 周礼 解释
-
描述:里“大夫”与“庶人”对举,显然是两个不同的阶级,“礼”与“刑”对举,当然也是阶级的“礼”。
-
减轻处罚中的法定刑应是"法定最低刑"
-
作者:李新慧 李青慧 来源:人民检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减轻处罚 法定刑 法定最低刑 刑法修正案 犯罪分子 最高人民法院 刑罚制度 处罚制度
-
描述:制度
-
“成,将以攻宋”应是“成将以攻宋”
-
作者:杨栋 殷宝田 来源:语文学习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本句由于把"成"字读出。与上句形成承接复句。就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