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5840)
报纸(27159)
图书(1256)
学位论文(1031)
会议论文(577)
图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6126)
地方文献 (5198)
地方风物 (1653)
宗教集要 (890)
红色文化 (685)
非遗保护 (671)
才乡教育 (515)
文化溯源 (125)
首页图片-宗教集要 (3)
首页图片-历史名人 (3)
按年份分组
2010(5166)
2009(3868)
2008(3353)
2006(1905)
1998(1024)
1995(1007)
1989(570)
1987(690)
1958(55)
1954(18)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87)
音乐出版社(18)
江西人民出版社(16)
上海文艺出版社(16)
文物出版社(5)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天童禅寺(1)
新文艺出版社(1)
甘肃民族出版社(1)
能源出版社(1)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
日本禅僧中国修行体验谈
作者:杨笑天  来源:法音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日本禅  临济宗  禅僧  日本僧人  中国佛教界  相国寺  法师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日本佛教  日本曹洞宗 
描述:日本禅僧中国修行体验谈
澳门佛教一瞥
作者:华方田  来源:世界宗教文化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澳门佛教  临济宗  竹林寺  曹洞宗  澳门宗教  禅院  净土宗  大雄宝殿  禅宗  近代澳门 
描述:澳门佛教的主要宗派是禅宗和净土宗,禅宗中又分为临济宗和曹洞宗两家。在中国佛教史上历来有“临天下,曹一角”的说法,指的是临济宗流播范围很广,遍布天下,曹洞宗虽没有临济宗传播的那么广,但在一些地方也颇为兴盛,传承不绝。澳门三大古刹之一的普济禅院,就是至今...
曹洞禅法
作者:温金玉  来源: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佛教  禅宗  曹洞宗 
描述:曹洞禅法
明末清初禅宗的基本走向
作者:李利安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末清初  禅宗  中国佛教  佛教戒律  中国汉传佛教  曹洞宗  临济宗  藏经  破山海明  基本走向 
描述:及到各个宗派的演变,而且还影响到整个中国佛教的发展。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社会的动荡,王朝的更替,激起了新的矛盾和新的斗争,而这又不可避免地引起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所以,明末清初也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园地中的一支特别力量,佛教禅宗也在社会历史的转型过程中顺应时代的变化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被动和主动地改变自己的面目,从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走向。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纵向来看禅宗的相对高涨,二是从横向来看禅宗与其他宗派的融合。两者相互联系,对后世中国佛教的发展特别是融合型佛教形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对当时禅宗的相对高涨及其脆弱性特别是这种脆弱性的社会基础和内在根源进行了分析,接着又对禅宗与其他宗派的融合特别是融合的基础、归趣、中心环节及融合...
曹洞宗少林法系在江西的弘传
作者:何明栋  来源:江西方志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方志  地方志  江西省  江西省  编纂  编纂 
描述:曹洞宗少林法系在江西的弘传
澳门佛教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华方田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澳门佛教  澳门宗教  佛教组织  禅院  临济宗  曹洞宗  大汕  民间信仰  岭南  净土宗 
描述:高潮的出现,皆与中国内地的局势息息相关。澳门佛教的主要宗派是禅宗和净土宗,倡导禅净合一、禅净双修是澳门佛教的主要特点。
试析洞山禅法的圆融(上)
作者:企愚  来源:上海佛教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佛教  禅宗  曹洞宗 
描述:试析洞山禅法的圆融(上)
南禅发展大要
作者:黄志辉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慧能  中华书局  当代中国  南禅  大雄宝殿  《宋高僧传》  曹洞宗  宗教活动  抗日战争 
描述:南禅发展大要黄志辉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宗派,也是中国佛教特有的宗派。按传统的说法,禅宗创始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创始人是印度的达摩。其实,禅宗在唐中叶以后才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派出现,真正的创始人是慧能(638─713)(一)柳宗元在《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
日本曹洞宗
作者:寅亮  来源:广东佛教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洞宗  曹洞宗  日本  日本 
描述:日本曹洞宗
析洞山禅法(续)
作者:企愚  来源:广东佛教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禅宗  曹洞宗 
描述:析洞山禅法(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