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又绿江南岸”句质疑
-
作者:张德鸿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诗 独创性 春风 洪迈 泊船 形容词 故事 名句 动词 北宋
-
描述:。改为‘过’,复圈去
-
塞上骑射是男儿——柳开《塞上》诗赏析
-
作者:孙利平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代边塞诗 柳开 北方少数民族 尚武精神 王安石 唐王朝 北宋 唐人 宋王朝 刘克庄
-
描述:本西域乐,其歌辞已经包含述说征战之事,表现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也有当地风光习俗的描绘,不妨视为较早的边塞诗。而后文人写诗借用此类乐府旧题,则多叙边地从军之苦,抒征人思妇之怨。唐代诗歌空前繁荣,边塞诗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尤其是在盛唐时期,高适、岑参等诗人以边塞诗著名,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派”。唐王朝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主流是和睦相处,促进了彼此的团结和交流,如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的结亲,但也存在着争战攻杀,如太宗时的征高丽,玄宗时的征南诏,属于唐王朝“开边”启衅、穷兵黩武,而多数情况则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发动对内地的劫掠侵扰,唐王朝起而自卫还击。因为在安史之乱以前,唐代国力强大,所以敢于自卫还击,并且往往获取胜利。这对于保卫当时已经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以及维护封建国家的统一,都具有进步意义。...
-
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
-
作者:吴明明 来源:领导文萃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地方官员 宋神宗 北宋 青苗法 熙宁 司马光 公元 封建王朝 政治抱负
-
描述:公元1074年是北宋的熙宁七年,一个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焦躁气息的年份。正忙于变法的王安石碰到一件麻烦事,一个本来由他奖掖提拔的看城门的小官郑侠要和他的变法过不去,画了一幅《流民图》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词一首赏析
-
作者:齐昌人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重要地位 晚唐五代 江西省 宋仁宗 北宋 浣溪沙 疏淡 自然现象 作家
-
描述:但不流於輕倩、浮薄。他的詞,風格上既吸收“花間”詞人溫庭筠的穠艷華美、韋莊的疏淡明秀,也深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
-
略谈欧阳修的散文
-
作者:钟尚钧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庆历新政 王安石 社会矛盾 吕夷简 政治家 保守派 积弱 北宋 政治斗争
-
描述:北宋社会到了仁宗时期,“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政治上要求改革的呼声随之高涨。于是先后发生了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和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的政治
-
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詞《如夢令》賞析
-
作者:齊昌人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清照 金石 散文 宋代 易安 成就 居士 父母 地位 北宋
-
描述:,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貏e是在詞的創作方面,她是婉約派的傑出代表,强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文入詞。她善於駕馭語言,慣用
-
“丹青难写是精神”——读《王安石人才思想论稿》
-
作者:维阁 黎犁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论稿 人才思想 熙宁变法 地主阶级 北宋 人才制度 推动改革 造就人才 积贫积弱
-
描述:列。古往今来,人们陈述了各种各样的见解。现在这本《论稿》则转换了一个新的角度,对王安石的人才思想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比较系统的阐述。这不是一本单纯
-
略论有关《涑水记闻》的几个问题
-
作者:邓广铭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司马迁 宋哲宗 绍兴 钞本 神宗 范祖禹 王安石 北宋
-
描述:十四卷大书的人,总都可以体会到,他确实也是把司马迁所标举的宗旨贯穿在全书当中了的。
-
王安石詩初探
-
作者:吴志达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5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政治家 封建社会 政治改革 政治理想 具体分析 世界观 杜甫 文学家 北宋
-
描述:的文学家。他的文学才能,在当时就备受文壇大师欧陽修的贊揚。自元人吴澄以來,就公認王安石堪与韓、柳、欧、苏齐名,同为散文大家。对他的詩歌,歷來虽有評論,但缺少系統的具体分析,且多半限于藝術的欣賞,有意无意地掩盖了王詩的思想光芒。因此,肾定得很不够。更应該注意的是:王安石生前死后,有許多政治上的敌人,他們为了达到攻击的
-
我国最早的“讲义”和“积分法”
-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教育 年份:196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积分法 朱熹 王安石 讲义 太学 南宋 大学 北宋 皇帝 考试
-
描述:校采取考试打分数,根据分数多寡分别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