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隐居而出仕:王应麟及其后裔在元代的人生轨迹
-
作者:钱茂伟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代浙学 元代浙学 王应麟 王应麟 王昌世 王昌世 王厚孙 王厚孙
-
描述:元朝宁波著名的王氏家族,经历了王应麟、王昌世的隐居生活,王宁孙的欲出而止,王厚孙的入世尝试的转型。王应麟祖孙三代的历史,正好是一部元代宁波士人历史。通过他们三代行迹的考察,可以一窥当时南方士人
-
李壁《王荆公诗注》与“以史证诗”
-
作者:何泽棠 来源:长江学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壁 王安石诗 诗歌注释 以史证诗
-
描述:节,解释了用"赋"、用"比兴"、用典等各类诗句的意义。李壁还考证了部分诗歌的创作时间,并由此推证了诗意。
-
宋龙舒郡本王文公文集珍赏
-
作者:柳向春 来源:收藏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上海博物馆 诗文集 刘氏 公文纸印本 影印本 唐宋八大家 转运司 临川 宋人
-
描述:作为一位政治家,王安石无论是在其生前身后,都备受争议。但作为一位文学家,毫无疑问。王安石是成功的,在这一领域,他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乃至于被后世认定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今影响未歇。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文集在其故后不久,即整理成集付梓。而后世于此,更是频频翻刻,流传至今
-
《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二题
-
作者:李晓黎 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荆文公诗李壁注》 王安石 李壁 诗注 诗话
-
描述:艺的倾向尤其突出:他不但大量摘引宋诗话的内容,还常常通过比较的方法,对王安石诗歌的句法、对仗、用字等方面进行灵活、简洁的艺术评价,提升了诗注的艺术趣味,增加了诗注的弹性,给原本呆板、生硬、枯燥的诗歌笺注注入了活力。
-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述评
-
作者:张保见 来源:唐山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应麟 通鉴地理通释 价值 缺陷
-
描述:王应麟著述丰富,《通鉴地理通释》为其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学成果;该书是第一部《通鉴》地理学研究专著,在疆域沿革和历史军事地理学方面成就显著,其撰著体例及考察史地之法对后世学者影响较大,在辑佚、校勘等方面
-
从《大学》“格物”、“致知”的阐释看泰州学派的演进:以王艮
-
作者:姚文永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 泰州学派 格物致知
-
描述:断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泰州学派的发展尤具有代表性,从王艮的"淮南格物"之说发展到李贽的"童心"说,既是对阳明先天预设之"良知"的不断消化的过程,也是对"良知"系统不断重建的必然;把"良知"先天
-
从“思维时态”入手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性认识:以《王
-
作者:纪凤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维时态 历史思维能力 实践性认识
-
描述:对同一件事或人物,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构成了历史思维的三时态。高中阶段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迅速提升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
“内圣”还是“外王”:重新解析王安石讲学金陵的学术建构
-
作者:杨天保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金陵王学 王学 《三经新义》 新学
-
描述:对象——一种极富“外王”指向性的“三经新学”,大有分别。
-
手提天下往蓬莱:读王令《暑旱苦热》
-
作者:陶文鹏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蓬莱 江苏扬州 李贺 浪漫主义色彩 多表达 王安石 昆仑 远大抱负 社会弊端 积雪
-
描述:多表达远大抱负和对现实的愤懑,揭露社会弊端的笔锋犀利而深刻。其诗激情洋溢,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气象阔大,风格雄健峭拔,富于积极浪漫主义色彩,故被称为"宋代的李贺"。
-
相声名家王谦祥喜收新徒
-
作者:索洁 来源:曲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相声 演员 祝贺 文友 仪式 青年 曲艺 李普 王明 艺术家
-
描述:9月28日,相声名家王谦祥在京喜收新徒。收徒仪式由相声名家李金斗主持。引师、保师、代师分别由宋德全、赵炎、李增瑞担任。四位弟子分别为侯文静、郑晓旭、于明波、侯振鹏。相声名家李立山、常贵田、李国盛、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