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从《牡丹亭》对《诗经》的接受看汤显祖的情教观
作者:李春芳  来源:长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诗经  诗经  杜丽娘  杜丽娘  牡丹亭  牡丹亭  情教观  情教观  女教  女教  诗教  诗教  毛诗序  毛诗序  重要内容  重要内容  关雎  关雎 
描述:。以
辗转于三教之间:由《牡丹亭》看汤显祖的文学倾向
作者:齐海燕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童心说  童心说  杜丽娘  杜丽娘  罗汝芳  罗汝芳  晚明  晚明  王思任  王思任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王阳明  王阳明  心学理论  心学理论 
描述:汤显祖生在一个戏剧繁荣的时代,因其创作成果丰硕,被后人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早年师承罗汝芳,兼容王阳明心学理论、李贽的"童心说"以及晚明四大高僧之一的达观主张,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宗
寂历秋江渔火稀:汤显祖《江宿》赏析
作者:姚晓明  来源:小学生之友(高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南柯  南柯  牡丹亭  牡丹亭  戏剧家  戏剧家  波光闪烁  波光闪烁  水鸟  水鸟  明代  明代  邯郸  邯郸  赏析  赏析 
描述: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汤显祖是明代著名戏剧家,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写过四部戏剧《:紫钗》、《牡丹亭》、《南柯》、《邯郸》。因为汤显
从戏剧大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生平及其剧作看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作者:郭瑶函 鄢明亮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汤显祖  汤显祖  中西方文化  中西方文化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牡丹亭  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  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明代戏曲  明代戏曲  威尼斯商人 
描述:14行诗、两首长诗以及其他一些诗歌等作品,其中以《威尼斯商人》
天籁自鸣早熟诗才 --白居易、汤显祖、李渔、吴敬梓少年诗试析
作者:关秀娟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居易  汤显祖  李渔  吴敬梓  少年诗  赏析 
描述: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汤显祖<射鸟者呈游明府>、李渔<刻桐>、吴敬梓<观海>等四首自唐迄清四位著名文学家少年时代诗作的分析,向读者展现
天籁自鸣,早熟诗才:白居易、汤显祖、李渔、吴敬梓少年诗试析
作者:关秀娟  来源:福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居易  汤显祖  李渔  吴敬梓  少年诗  赏析 
描述: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汤显祖《射鸟者呈游明府》、李渔《刻桐》、吴敬梓《观海》等四首自唐迄清四位著名文学家少年时代诗作的分析,向读者展现了古代少年诗歌的精华及诗人早熟的诗才。
“问题意识”与新创获:序程芸《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
作者:邓绍基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问题意识”  汤显祖  戏曲  博士学位论文  学术专著  中华书局 
描述:去年岁末,程芸学棣寄来他的学术专著《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问序于我,今年春天,又寄来修定稿,并说此稿系交付中华书局之最后定稿,再次嘱我写序。无奈我有约在身,四五月间应邀赴吴中和鄂渚讲课。六月上旬
浅论传奇《紫钗》对小说《霍小玉传》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姚筱睿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紫钗  紫钗  霍小玉  霍小玉  李益  李益  卢太尉  卢太尉  黄衫客  黄衫客 
描述:成为情之所至的代表,李益变成忠于爱情的翩翩佳公子,剧中加入了代表统治阶级的卢太尉,强调并提升了黄衫客在霍李完婚中的关键作用。这是汤显祖一部成熟的作品。
通揽深论 以实求新之作─—读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
作者:乔力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文学史  戏曲文学  古代戏曲  作家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  《笠翁十种曲》  中国传统文化  《牡丹亭》  社会科 
描述:通揽深论以实求新之作─—读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乔力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纵览时下已出的多种文学史的戏曲部分,却是按体裁分代论述,难以构成自足的系统
曲名不取新奇 文词必求新警:从《题画》一出看《桃花扇》曲
作者:徐爱梅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桃花扇·题画》  《牡丹亭·写真》  正宫套数 
描述:曲词动听,而且全出冲突不断,极具戏剧性;最后,《桃花扇·题画》曲词在注重抒情的同时,又极富动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