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061)
期刊文章(1941)
图书(80)
学位论文(44)
会议论文(2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683)
地方文献 (333)
地方风物 (45)
红色文化 (30)
宗教集要 (29)
才乡教育 (19)
非遗保护 (12)
按年份分组
2014(428)
2013(173)
2012(263)
2011(317)
2010(835)
2005(66)
1993(33)
1991(33)
1990(35)
1987(38)
按来源分组
云南日报(75)
广州日报(12)
南方日报(11)
解放军报(9)
广西党史研究通讯(7)
时代文学(3)
图书与情报(2)
广州党史研究(1)
黔东南日报(1)
惠州党史(1)
傅山《寿胡母朱硕人周礼君七十小叙》考(含彩页)
作者:姚国瑾  来源:中国书法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傅山《寿胡母朱硕人周礼君七十小叙》考(含彩页)
以议佐 历久弥新——曾巩《墨池》校析
作者:任超荣  来源: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墨池  版本  第一手资料  正版书  权威性 
描述:《墨池》是宋代大文学家曾巩杂记文的代表作。在当代几种选本中均有收录 ,但是存在许多差异之处 ,辨析差异的成因 ,一方面能够重新认识《墨池》的价值 ,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人们在查找资料运用资料时
《南柯》、《邯郸》对明代官场的批判
作者:刘靖安  来源:衡阳师专学报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南柯  汤显祖  明代  邯郸  批判  官场  哲学思想  政治现实  进步思想  明季 
描述: 明代伟大戏曲家汤显祖所写的《南柯》、《邯郸》两部传奇,对其艺术性,一般都是比较肯定的。但是,对“二”的思想内容,历来则有所争议。如有的批评《南柯》“成为汤显祖失败的作品”,《邯郸》“作者
论《邯郸》和《南柯》中的“梦”的作用
作者:李淑平  来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南柯  《南柯  《邯郸  《邯郸  戏曲  戏曲  梦境  梦境 
描述:汤显祖《临川四梦》对中国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官僚体制作了深刻的批判,在戏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针对“四梦”中的《南柯》和《邯郸》的创作特点简略阐述其“梦境”描述在作品中的作用及其所
《游褒禅山》和《石钟山》的异同
作者:雷乃保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  《石钟山  王安石  思想内容  叙议结合  立论文  驳论文  苏轼  郦道元  游记散文 
描述:《游褒禅山》和《石钟山》的异同
不“游”的游记:《游褒禅山》赏析
作者:孟斐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褒禅山  游记  王安石  九方皋  考证  作者  游程  赏析  文字  思考 
描述:九方皋相马,遗形而得神,其用心在牝牡骊黄之外。这段话正可以移来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这是王安石集中唯一的一篇游记(其《鄞县经游记》实为其任鄞县县令时巡视各乡工作的日录),除去例行的结尾,整齐
关于《南柯》与《邯郸》传播情况的研究综述
作者:毛宜敬  来源:大观周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邯郸  邯郸  综述  综述  传播  传播  艺术成就  艺术成就  发展史  发展史  戏剧  戏剧 
描述:》的演出记录有24则,《邯郸》记录的资料有33则,《南柯》则只有10条。再看《牡丹亭》的有关文献资料:记载《牡丹亭》的改编资料有25则,记载它被搬演的文献资料有110则,比其他三梦的文献资料总和
《蜀中广》引《太平寰宇》考辨
作者:邓星亮 王斌  来源:求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蜀中广  《蜀中广  《太平寰宇  《太平寰宇  文献考辨  文献考辨 
描述:寰宇》整理本之疏误,又可彰显《蜀中广》之巨大文献价值。
《南柯》与《昙花》“女性升仙”模式之比较
作者:檀雨桐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南柯  《昙花  “女性升仙” 
描述:《南柯》与《昙花》都是明代末期富有宗教色彩的传奇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主要针对二者在“女性升仙”模式的创作上进行分析和比较。
“枕中一梦”的嬗变——从《杨林》、《枕中》到《邯郸
作者:吴海燕  来源:邯郸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枕中一梦  枕中一梦  《杨林》  《杨林》  《枕中  《枕中  《邯郸  《邯郸 
描述:通过对《杨林》、《枕中》和《邯郸》的比较来考察“枕中一梦”故事情节、人物、主旨的嬗变情况以及作品间的承继因袭,从而挖掘体味作品流传嬗变后其价值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