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趣的“家”
-
作者:萧袤 来源:小学生导刊(中年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骨文 王安石 窗户 地类 图解 趣味 子宫 木栓 干栏 子字
-
描述:开的门? 门中加了一根木棍,那是“闩”字。 用两只手打开木栓,就是“開”(开)字。
-
苏轼在杭州遗迹综述
-
作者:刘春慧 来源:社科与经济信息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西湖 杭州 综述 遗迹 北宋 熙宁 题名 王安石 吴越国
-
描述:补外",通判杭州。第二次莅杭是在元祐四年(1089年)至六年(1091
-
苏东坡的至善
-
作者:游字明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至善 王安石 宋神宗 改革派 孩子 密州 政见
-
描述:泪到处捡拾孩子,动用百余石库存的米,专门赈济这一批弃儿,被他救活的孩子多达数千人。
-
魅力中国的传统节日
-
作者:小雪 来源:新作文(小学123年级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统节日 农历 历史文化 中国 清明节 初一 腊月 王安石 重要组成部分 星星
-
描述:腊月初八把蒜腌(yan),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过了除夕就是年。星星们,是不是很期待过年啊?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可以拿,还可以好好玩不用写作业,是不是过得很愉快啊?其实除了过春节,咱们还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可以过,比如端午节,中秋节。那么,这一期的星星文学
-
名迹·名篇
-
作者:暂无 来源:新语文学习(高中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禹锡 王安石 语文 人教版 画像 乌衣 韦庄 新课标 杜牧 课外阅读
-
描述:名迹·名篇
-
快乐选择
-
作者:刘仍索 来源:当代矿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黑白世界 围棋 政治家 选择 宋代 人生 内涵 学习软件 音乐
-
描述:"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收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这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咏棋诗,他把一个黑白世界、洒脱人生描绘得酣畅淋漓,令人叫绝。真的很感谢儿子,因为他对围棋的喜爱和学习,才
-
秀水街 “年”味浓
-
作者:王薇 来源:中国市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市场管理 知识产权 授权经营 经营商户 商标局 驰名商标 自主品牌 中国结 春节 王安石
-
描述:,喜庆的中国结,各种形态各异的龙图案装饰品、节日大礼盒等一系列跟春节沾边的商品呈现在了前来置办年货的消费者面前。而素有“商业鸟巢”之称的北京秀水街市场更是如此,连老外们也争相来感受这浓浓的年味。 老外也来淘年货 由于秀水街市场的特色商业定位,其顾客群体主要是外国顾客,因此,在年末走进秀水街,也就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外国友人在挑选中国年货的奇异景象了。秀水街市场部经理谢玉强向记者透露,靠近年关,外国顾客多集中在特色工艺品区。于是,记者近日来到秀水街四层的工艺品区,看到许多外国顾客正在挑选具有中国节日特色的礼品。 一位摊主告诉记者,在中国商品中,龙摆件的销售情况不错,不仅中国人来买,许多外国人也都很喜欢,因为在外国人看来,“龙”是中国文化中十分突出的一个形象,而马上迎来的就是龙年,所以外国顾客们都争相来购买跟龙相关的商品。
-
沛县当代书法作品选
-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中国书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当代书法 作品选 沛县 草书 王安石 王维 下界 宋词 安西 篆书
-
描述:6×35cm×2 纸本 2011年 纪伟 隶书门有秋宣联语 136×69cm 纸本 2011年 逯国胜 篆书王安石《梅花》 178×50cm 纸本 2011年 高作林 篆书入德参玄七言联 178
-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一同走进元宵节
-
作者:李阳海 来源: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七年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宵节 节庆活动 东方朔 汉武帝 汉文帝 王安石 灯谜 明成祖 团聚 回春
-
描述: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因而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的夜晚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这天晚上,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据史料记载,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可见元宵节是从"敬神送年"
-
苏东坡的大嘴巴
-
作者:梵狮子 来源:国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王安石 神宗 欧阳修 湖州 御史台 乌台诗案 讽刺 朝廷 皇帝
-
描述:。 当年父子三人自信满满地进京考试,苏东坡靠着杜撰的典故蒙住了文坛领袖欧阳修,事后欧公问起来,他一句潇洒不羁的“想当然耳”迅速征服了京城文人,建立起强大的舆论基础,由此声名鹊起。嘉祐六年(1061),苏东坡中了制科,被授予职务,到陕西凤翔府去上班。这一年苏东坡26岁,前途一片大好,不经意间就隐约流露出少年得志的情绪。 苏东坡所获的是最高等级的制科,全名“方正贤良直言极谏”,有个新同事为了和文坛新秀搞好关系,常称他为“苏贤良”。这本是小事一桩,但是却惹毛了顶头上司陈公弼。老陈把那位同事叫来,呵斥一顿,接着大手一挥,该同事屁股上就挨了板子,这是在打苏东坡的脸。年轻的苏东坡顿时觉得自己很可怜,一代文学奇才,却被这个庸吏恣意凌辱,简直是有辱斯文。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公弼大约也看出了苏东坡是有两把刷子的,江湖传言皇帝很喜欢他,飞黄腾达指日可待,也就慢慢变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