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653)
期刊文章(4649)
会议论文(80)
图书(7)
学位论文(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320)
地方文献 (38)
地方风物 (14)
才乡教育 (7)
红色文化 (6)
宗教集要 (5)
非遗保护 (2)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5562)
2012(299)
2011(332)
2010(294)
2009(262)
2008(267)
2006(200)
2002(141)
2001(166)
2000(134)
按来源分组
中外管理(5)
世界教育信息(5)
新晚报(4)
辽宁教育研究(3)
经济论坛(2)
科技知识动漫(2)
国际木业(2)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
大经贸(1)
汽车纵横(1)
“奇才”与“奇”
作者:阎慰鹏  来源:父母必读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家  我国古代  幼年  王安石  现实生活  晋书  人论  成就  晚年  言语 
描述:奇才"。然而,王羲之的幼年却并不奇。《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羲之幼讷(音nè呢·去声,言语迟钝)于言,人未之奇",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孩子。他的书法呢?开始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还不如当时的书法家庾翼、郄愔呢!到了晚年,他的书法才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可使尽
作者:张怀武  来源:共产党人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警世通言》  中国青年  王安石  行草书  代表团  胡锦涛  京都  日本 
描述: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这四句俗谚本是《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文中的篇头语。但是当我在日本京都今日庵见到用行草书就的这四句条幅时,不胜惊讶,印象极深。那是1985年
吃了也嘴软?
作者:刘恩启  来源:人民公安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鲁迅  勿谓言之不预  功利色彩  晏殊  宋祁  人际交往  西清诗话  边防官兵  大学校长 
描述:当下时兴的“饭局”之风,已呈“繁花著锦,烈火烹油”之势(闹“非典”时例外),称得上“古已有之,于今为烈”。出入饭局者,固然有三五知己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雅集、兴会,但相当一部分与“说事”有关,则不容置疑。所说之“事”,概乎言之,不外一
王安石答应
作者:张兵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咏菊》  读诗  笔筒  原诗  风雅  宋人 
描述:不久前,朋友送了我一只造型别致的瓷器笔筒,上面有画有诗,很是风雅。画的是一丛菊花,旁边的诗是宋人王安石的《咏菊》。仔细读诗,竟然发现笔筒上有两处差错:第一句将原诗的"菊数丛"颠倒成了"数菊丛",第二句又将原诗的"两三蜂"错成了"两三峰"。
看诗分明
作者:潘向黎  来源:作家杂志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  江南  苏东坡  李白  渔父  女子  梅花  王安石  古诗  作品 
描述:只有女性,爱情才会在生命里占据这样的地位,才会把儿女情长和山川天地联系起来,当成天地间最重要最大的事情。
晏殊
作者:暂无 来源:青年文摘·红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晏殊
公鸡下蛋
作者:李国文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康有为  公鸡  光绪皇帝  改革  反对派  北宋  保守派  神宗  熙宁变法 
描述:公元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大清王朝出现了回光返照式的余辉,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变法戊戌变法正式出笼。光绪皇帝正式颁布《明定国是诏》,举国震惊。
创新的语言俗套
作者:文心  来源:创新作文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言  创新    表现力  “绿”  王安石  作文 
描述:有时候,一篇作文就因为一个准确、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而生动起来,就像王安石因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妙而使这首诗成为杰作一样。可更多的时候,我们作文里处处充斥着陈腔滥调,让人怎样也提不起兴趣。[第一段]
王安石为什么乘月色回家
作者:唐旺贵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课程理念  人文素养  《泊船瓜洲》  王安石 
描述:《泊船瓜洲》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篇。人教版六年制语文第十一册选编了这首诗。全诗是这样的:
汲汲于荣名
作者:梁晓声  来源:喜剧世界(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企业家  王安石  古代  中国  专业  尊敬  贵族  头衔  授予  颜之推 
描述:何谓荣誉?光荣之名誉耳。世上绝大多数人,出生时都是没有什么荣誉的。但极少数人是有的,如高贵的血统,古老而令人尊敬的姓氏,世袭的爵位或名分、封号。然而无论在中国抑或别国,那都是古代之事了。至近代,世人越来越倾向于这样一种共识一荣誉是不能世袭的。出身名门乃至皇室,除了是幸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