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454)
报纸
(102)
学位论文
(15)
图书
(11)
会议论文
(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80)
地方文献
(59)
非遗保护
(33)
红色文化
(5)
宗教集要
(3)
文化溯源
(2)
地方风物
(1)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
(30)
2012
(35)
2009
(32)
2008
(17)
2002
(14)
2000
(11)
1999
(15)
1995
(13)
1992
(8)
1985
(13)
按来源分组
其它
(20)
牡丹
(2)
书品
(2)
语文知识
(1)
新闻与写作杂志
(1)
中学生天地(C版)
(1)
语文世界
(1)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新闻爱好者
(1)
相关搜索词
王安石
士族
博学宏词科
出版社
刘绍棠
列夫·托尔斯泰
考论
卢照邻
作家
参知政事
孔丘
串连
刘将孙
北宋
书法成就
古典
南柯记
戏曲现代戏
金文
喜剧
哲学
作家作品
历史文献学家
半文盲
文学
选集
中国
《弱女擒飞贼》
《断魂筑》
《秋水秋山》
首页
>
根据【检索词:非文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454
条
石州慢·横箫归去思黄鹤
作者:
王武
来源:
中华诗词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描述:
蝶恋荷香,蝉忆柳晴,微雨疏落。西风才过林梢,雁字一声如昨。凭楼望远,崎路空绕青山,荻花摇雪秋声薄。
满江红·黄鹤褛运眺
作者:
李文庆
来源:
东坡赤壁诗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描述:
壮气冲天,登临处、飞檐凌碧。龟蛇静、翠峰争秀,画楼云集。江水激昂掀巨浪,东风浩荡催春色。长桥畔、鸣雁过长空,征程急。 话改革,思往昔;兴伟业,争朝夕。看春潮遍地,幸逢尧日。悦目新城笼绿荫,畅怀大道穿郊陌。梦神州、黄鹤正腾飞,扬双翼。
军中骄子陈奎恪
作者:
陈远秋
来源:
老友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故事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描述:
爷爷有个弟弟叫陈奎恪。 1927年2月18日,叔公陈奎属出生于江西奉新县的一个小村庄里。
念奴娇·黄鹤楼上望公安
作者:
张玉权
来源:
东坡赤壁诗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描述:
江涛滚滚,带崇山雪韵,三袁情味。遥忆玉湖追梦路,满目春光流翠。李雪油黄蜂飞蝶舞,如雨桃英堕,蓝天帆影,畅游学海心醉。难忘背井初回,城乡惊变,处处呈祥瑞。金浪银波弥大野,碧水舟忙歌脆。拔地长街,星罗商铺,车马人声沸。凭栏思远,故园云涌霞蔚。
读《徐春芳诗文选》感咏
作者:
陈亚萍
来源:
东坡赤壁诗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描述:
誉满骚坛负盛名,奇篇荟萃自然成。珠飞玉溅诗情畅,凤起蛟腾翰墨馨。
褒禅山重走王安石的游记路
作者:
李垚
来源:
博物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记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描述:
在历史上,大凡名人去过、又留下诗篇游记的地方,往往都出了名——琅琊山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天姥山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褒禅山,这座王安石偶然游历的山脉,也因他留下的《游褒禅山记》,成为无数后人趋之若鹜的名胜。
缅怀王英老师
作者:
南策英
来源:
东坡赤壁诗词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描述:
风欺雨打翁行苦,子失妻亡梦里寻。不露哀思拖瘦体,放飞遐想壮精神。残年独具铮铮骨,简室唯存卷卷文。半辈孤单甘寂寞,一腔热血铸诗魂。
非
则言
非
,是则言是的实事求是精神
作者:
黄仁国
来源:
史学史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实事求是精神
马克思主义
历史研究
历史学家
刘大年
印象
描述:
《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上、下)二册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06年9月出版。《书信选》反映大年先生的学术精神以及他和史界学人的交往。本刊发表五则来稿,表达我们对大年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论《牡丹亭》
非
爱情剧
作者:
沈琴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非
爱情剧
非
爱情剧
情
情
描述:
本文通过将《牡丹亭》与其他传统爱情剧所做的对比来说明《牡丹亭》与其他爱情剧的差别。从男女主角见面篇幅、情与性的关系和所表达的情感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传统意义上的爱情剧《牡丹亭》其实并非是爱情剧。
“
非
物质”的物质化生存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经济导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物质化
《牡丹亭》
民族歌舞
中国文化
国内外
昆曲
曲艺
皮影
描述:
当德云社和郭德刚红遍大江南北时,难道相声迎来了第二春了吗?当青春版《牡丹亭》唱响国内外时,难道昆曲开始姹紫嫣红了吗?事实上不是。曲艺、皮影、剪纸、木偶、绘画、雕刻、陶瓷、建筑、各民族歌舞……各种形式的,代表中国文化的国粹面临着令人堪忧的景况。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