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30)
报纸(101)
图书(19)
会议论文(7)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18)
地方风物 (25)
地方文献 (12)
非遗保护 (2)
宗教集要 (2)
按年份分组
2013(6)
2012(13)
2011(17)
2010(23)
2009(11)
2008(15)
2004(6)
2000(4)
1998(3)
1988(3)
按来源分组
其它(30)
华东铀矿地质(3)
世界核地质科学(2)
物探与化探(2)
语文学习(1)
自然杂志(1)
中国新通信(1)
现代营销(经营版)(1)
信息方略(1)
少年大世界(初中生)(1)
教师:不应是信息的无缘者:送教下乡随记
作者:杜文军  来源:中国农村教育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送教下乡”  教师  农村中小学  课程改革  终身学习 
描述:的教学成果,做着无用功。他们所说的这种情况,尤其在偏远农村,更为突出。
2006年管理者必须关注的10个前沿观点:领导者应是信息
作者:霍华德·加德纳  来源:商业评论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信息综合  领导者  管理者  大师  世界经济论坛  经济学  管理学  震撼力  商界  总部 
描述:它的真实内涵一样重要?它是必须代表一种全新的思想,还是只要实现某个理论向实际应用的突破?[编者按]
工业七国经济、金融统计: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信息资料室
作者:暂无 来源:国际金融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国际金融  金融统计  中国银行  信息资料  研究所  工业  经济  心力  户口  刘衡 
描述:工业七国经济、金融统计: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信息资料室
四俗雅俗四重奏
作者:陈四益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雅化  俗文化  四重奏  雅人  晏殊  高雅文化  雅与俗  柳永  京剧  “雅” 
描述:高雅文化的称呼,现在已经使用得相当普遍了,但是,似乎并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有时,高雅是对作品的评价,有时又是对艺术样式的肯定。我们似乎喜欢模糊,含含糊糊,既可以这样解释,又可以那样解释,高兴说什么高雅就给什么冠以高雅的说法,操之在我,实在要比钉是钉铆是铆方便得多。但也正因为含糊,提倡云
巧用字 韵趣盎然
作者:程忠学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巧用  反复运用  语言  长诗  芭蕉  唐代诗人  诗歌  王安石  新声  用字 
描述:诗歌最讲究语言凝炼生动,在一首诗中最忌字,即使是字句不限的长诗,也应当尽量避免用字重复,否则就显得呆板枯燥。然而,有些技法娴熟的诗人,其诗偏以字见长,在一首诗里反复运用同一个字,使人耳
从苏轼的所为析诗人相
作者:丁国成  来源:朔方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白居易  黄庭坚  陶渊明  韩愈  王安石  柳宗元  实事求是  杜甫  古代诗人 
描述:有史以来,诗人之间,相轻、相贱,固不乏人,而相、相亲,却为数更多。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元稹与白居易的交情,韩愈同柳宗元的往来,一向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些自不必说,而宋朝大文豪苏轼的所为则给我们树立了
西周的商、抑商及其历史作用
作者:吴之洪  来源: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抑商    商业活动  历史作用  统治者  西周时期  商业资本  封建制度  《周礼  手工业 
描述:商或轻商是指统治者对待商业的态度,抑商是指对商业给予限制甚至打击的行为。鉴于对“商”和“抑商”概念的上述认识,本文试图从事实出发,用辩证的观点来说明西周统治者既商,又抑商,它们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评李渔的婚恋妇女观
作者:刘琴  来源: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渔  封建礼教  程朱理学  汤显祖  生活作风  妇女观  袁宏道  吴伟业  一夫多妻  关汉卿 
描述:评李渔的婚恋妇女观刘琴李渔是中国文史学上一位才华横溢、成就卓著、影响广泛的作家,但历来对其成见颇深,争议颇大。虽然近几年来,不少人已开始更公正地看待他,而他的生活作风仍是受人非议的把柄。现代论者
评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分歧与斗争
作者:顾全芳  来源:争鸣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评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分歧与斗争
二程的崇儒道思想
作者:卢广森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崇儒  程颐  王安石  三纲五常  北宋王朝  儒家  求贤  三代之治  思想统治  司马光 
描述:程颢、程颐两兄弟,是我国北宋时期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和地主阶级的政治家。他们在建立理学体系的过程中,提出崇儒道,试图从理或天理的高度,论证封建主义制度,伦理道德的“永恒性”和“合理性”,对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