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11)
报纸(98)
图书(18)
会议论文(15)
学位论文(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21)
地方风物 (12)
地方文献 (10)
宗教集要 (4)
非遗保护 (2)
按年份分组
2013(20)
2012(16)
2010(21)
1999(8)
1998(6)
1994(9)
1993(9)
1992(2)
1987(9)
1984(1)
按来源分组
其它(42)
宁波日报(6)
人民日报(5)
物探与化探(2)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1)
杜甫研究学刊(1)
当代矿工(1)
金华日报(1)
世界核地质科学(1)
章太炎先生《订三字经》重新发表缀言
作者:李希泌  来源:文献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章太炎  三字经    明清两代  国学  王应麟  大手术  章炳麟  人事部  苏州 
描述:三字经》由上海汉文正楷书局排印问世。嗣章太炎先生在苏州创设章氏国学讲习会,此书由该会重印五百册行世,时章太炎先生与他的门弟子讲述读史日程,由诸祖耿、王乘六笔录整理成文,附录于该书之后。由于两次印本均系小开本,所用纸张极为单薄,不易保存,故今日已不易见到。
釋《牡丹亭記題詞》
作者:李思涯  来源:淡江中文學報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湯顯祖  湯顯祖  牡丹亭記題詞  牡丹亭記題詞  情與理  情與理 
描述:牡丹亭》的結構相對應。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做了兩個轉變,將「有情人」的「有無」問題轉變為一個杜麗娘的「真假」問題,將「夢中之情,何必非真」之夢中的「情」真轉變成了現實中「杜麗娘」是真是假的問題。在這些轉變中,杜麗娘才成了「情」的象徵。
人文启蒙:明代的关学之(上)
作者:灏峰  来源:美文(上半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关学  理学  明代  明武宗  统治思想  王阳明心学  陕西  朱元璋  陆九渊  礼仪 
描述:明朝是以理学开国的。明太祖朱元璋在起义过程中就信用浙东儒生;明成祖朱棣更是锐意提倡程(颐)朱(熹)理学,使之成为官方学术和王朝的统治思想。从明孝宗朱祐朝弘治元年(1488)起,王阳明则远承宋儒陆九渊的心学,汲取
宋高宗朝科举制度的建和改革
作者:朱瑞熙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高宗  特奏名  四川  十七年  重建  士人  三十年  出身  王安石  科举制度 
描述:宋高宗赵构是南宋时期的第一位皇帝,公元1127年至1162年在位。在他的统治时期,科举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建炎元年至绍兴十一年的初步重建阶段、绍兴十二年至二十五
宋儒对自然知识的視与研究
作者:樂愛國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宋代  自然界  研究者  宋儒  王安石  朱熹  格物致知  儒家经典  范仲淹 
描述:儒家各主要学派领袖王安石、司马光、苏
汤显祖《古今统弁言》真伪考
作者:黄建荣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徐奋鹏  作品考证 
描述:明代学者徐奋鹏所著的《古今统》一书,其中有一篇署名为汤显祖的序文,名曰《古今统弁言》,该文为《汤显祖全集》所不收。经过对这篇序文的写作年代、汤显祖与徐奋鹏的交往情况、《古今统》的成书和初刻时间
《万病回春》中风证探微
作者:王福岗  来源: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风    万病回春  龚廷贤 
描述:述各病因、机、证、 ,并附医案以阐其意旨 ,对后世中风证理论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伊藤道的金文和西周史研究
作者:王震中  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周史  封建制度  《周礼》  西周时代  甲骨文  中国古代  《左传》  诸侯  支配关系  西周中期 
描述:伊藤道的金文和西周史研究王震中日本著名的甲骨金文及殷周史学者伊藤道教授,自194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史学科以来,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已达48年之久,其研究的范围甚广而且非常深入,著述亦颇为
陈自明《妇人良方》论崩漏的特色
作者:谢德聪  来源: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妇人大全良方》  崩漏  历史 
描述:探讨陈自明《妇人良方》论崩漏的特点,认为病因偏重劳伤、风冷;病机为冲任虚损,气虚不能制约经血;论辨证,法灵活;用药偏重补益和温辛
史论人不宜褒贬失度
作者:郭殿忱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居正  褒贬  万历年间  明王朝  汤显祖  文汇报  偏颇  札记  首辅  文章 
描述:近读书报,看了两篇事涉朱明王朝万历年间位极人臣的首辅张居正的文章。一褒一贬,均感偏颇,似有一辨之必要。王世华同志《张居正教子》的读史札记(载上海《文汇报》“学林”第1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