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应是能够与儿童对话的文本
-
作者:鲁洁 来源:河南教育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程理念 课程文化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小学 思想品德课 教材编写 价值观
-
描述:教材应是能够与儿童对话的文本
-
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
-
作者:孙双金 来源: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师备课 知音 语文教师 教学基本功 作者 学生 品味语言 王安石 林冲 泊船
-
描述:观点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语言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师备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在品词析句中走近作者,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者。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千古闻名,特别是对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选用更为后人津津乐道。于是乎读《泊船瓜洲》想到的就是绿
-
王安石天命观之文本解读
-
作者:樊友新 来源:求索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天命观 天命观 儒家权变思想 儒家权变思想
-
描述:而是旨在以儒学为基础,杂糅了佛、道、法、墨等各家学派,行以经世致用之目的,是中国儒家权变思想的集大成,对于揭示中国民俗思想及研究治国平天下方略具有很好的历史借鉴价值。
-
《牡丹亭》文本阅读与接受的特点及意义
-
作者:朱伟明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文本阅读 文本阅读 汤显祖 汤显祖 杜丽娘 杜丽娘 文学史研究 文学史研究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 阅读视野 阅读视野 士大夫文人 士大夫文人 价值与意义 价值
-
描述:《牡丹亭》问世四百余年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读者与观众,成为著名的文学经典与舞台经典。与《牡丹亭》的演出史相比,其阅读史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价值。因为舞台演出可能转瞬即逝,而文学经典则以无时间性的存在方式代代相传。应该说,正是《牡丹亭》的文学经典地位
-
语文课应是文本与生活的统一
-
作者:樊雪平 宋鸿昌 熊克芳 来源:新时代教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的指导价值。
-
曾巩诗句探析
-
作者:张洁 饶晋国 来源:散文百家·学术百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诗歌
-
描述:曾巩(1019-1083),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家兼诗人,江西南丰人,曾巩的诗思想性是很强的,他的诗既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又倾注了诗人的感情,不愧为现实主义的杰作.
-
闲愁最苦--《珠玉词》文本解读之一
-
作者:李康化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珠玉词》 文本解读 死亡恐惧 晏殊词 《破阵子》 清平乐 梧桐 《菩萨蛮》 寿词 死亡意识
-
描述:什么大的波折②,就很自然地继承了五代词风的绪余,酷爱和他一样身居相位的冯延已词作,把词当成娱乐遣兴的工具,或写男欢女爱,轻歌曼舞,或写那些枯燥无味的祝颂之词,表现了雍容典雅的阶级情趣。”认为晏殊词表现了“雍容典雅的阶级情趣”,实乃偏颇之见,由晏殊“未尝一日不燕饮”而谓其生活豪奢,也难免断章取义之嫌。《避暑录话》说:“晏元献公虽早富贵,而奉养极约。惟善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而盘馔皆不预办,客至,旋营之。顷见苏丞相子容尝在公幕府,见每有嘉客必留,但人设一空案,一杯。既命酒,果实蔬茹渐至,亦必歌乐相佐,谈笑杂出。数行之后,案上已集然矣。稍阑,即罢。遣歌乐日:‘汝曹呈艺已遍,吾当呈艺。’乃具笔札,相与赋诗,率以为常。”这则记载明白地告诉我们,曼殊是“奉养权约”的,只是在招待嘉宾时,才备办果实蔬茹,伴以歌乐。从“汝营呈艺已遍,...
-
推荐梁译《新三字经》英文本
-
作者:暂无 来源: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字经》 英文本 王应麟 人性本善 儿童 章炳麟 出版部门 宣传部门 正是如此 成人学习
-
描述:。 顾名思义,既有《新三字经》的出现,必然有“旧三字”的存在。事实正是如此。 早在我国南宋时期,社会上就出现过一部叫《三字经》的书。据传作者为南宋学者王应麟也有人说是区适子所作。虽然有些争议,但笔者认为,下列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
高中语文教师应是阅读文本的先行者
-
作者:暂无 来源:新华教育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高中语文教师应是阅读文本的先行者
-
教师应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媒介
-
作者:暂无 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教师应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