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觏的政治和法治思想
-
作者:姜国柱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法治思想 北宋中期 思想主张 朴素唯物主义 庆历新政 官吏 内忧外患 范仲淹 政治思想 积贫积弱
-
描述:势.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化,因此使当权的统治者无法摆脱内忧外患的惨境. 面对当时的政治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和开明的思想家,则要求
-
李觏的《易论》
-
作者:余敦康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易》 义理派 明体达用 象数派 《春秋》 范仲淹 庆历新政 易学思想 《易》 《易传》
-
描述:李觏的《易论》
-
李觏以廉政为核心的吏治观
-
作者:王凯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吏治 李觏 当权者 污吏 贪官 官吏队伍 寡欲 范仲淹 吏治主张 枉法
-
描述:李觏以廉政为核心的吏治观
-
试谈“三舍法”
-
作者:罗传奇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舍法” 王安石 太学生 兴办学校 胡瑗 范仲淹 科举制度 北宋 熙宁 教育改革
-
描述:和学校制度的弊端,对培养变法革新的人才,对宋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义是很大的。本文试就“三舍法”的产生、内容、特点及其影响等方面,作一些介绍和阐述。
-
科举考试内容与评判标准的首次匡定--对王安石科举改革的几点
-
作者:马先彦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评判标准 王安石科举改革 科举考试 考试内容 经义 诗赋取士 儒家经典 范仲淹 进士科 改革科举
-
描述:从诗赋取士最终在唐代形成定局的历史考察中得到明证.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体例主要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四种.帖经与现在的填空题类似,重在考察考生的记诵能力.如果帖题一般,考生均能回答,考官就难以评出优劣.于是考官就挖空心思提高帖题的难度,形成了帖经考试中出偏题、怪题的倾向,造成社会上普遍学风不良——士人只默记帖括只言片语,而对本经大义荒疏,甚至茫然无知,因而受到有识之士的普遍反对.
-
富弼与北宋的御夏政策
-
作者:周莲弟 来源:宁夏社会科学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范仲淹 富弼 王安石 元昊 《全宋文》 《简明西夏史》 《宋会要辑稿》 公元 澶渊之盟 《宁夏社会科学》
-
描述:作者对北宋时期历仕三朝(仁宗、英宗、神宗)的著名的政治、外交、军事家富弼的御夏策略作了详尽的描述,这使我们对北宋御夏伐夏的过程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对我们制定对外政策也有借鉴作用
-
宋初学术的文化整合倾向
-
作者:刘宗贤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文化整合 古文运动 王安石 范仲淹 儒家文化 佛教思想 学术 庐陵学案 司马光
-
描述:宋初学术的文化整合倾向
-
苏轼的政治思想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
作者:匡扶 来源:甘肃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政治思想 王安石 范仲淹 白居易 庆历新政 北宋时期 司马光 改革主张 御用文人
-
描述:至于谈到他的政治思想时,一般总是带着惋惜的口吻,归结于“保守”两个字。逮至“四人帮”御用文人们的笔下,虽然也不得不对他艺术上的成就稍予肯定,却在政治上把他“打翻在地,又踏上一只脚”。
-
中国古代改革成败论
-
作者:顾奎相 陈涴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改革措施 中国古代 王安石变法 经验教训 改革者 积极作用 子产 锐意改革 朱元璋 范仲淹
-
描述:会发展的需要,针对时弊而锐意改革进取。先秦的管仲、子产、魏斯、
-
柳絮池塘淡淡风──浅议晏殊诗风
-
作者:刘乃昌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欧阳修 王安石变法 柳絮 梅尧臣 范仲淹 文学活动 人生何处不相逢 承传关系 北宋前期
-
描述:柳絮池塘淡淡风──浅议晏殊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