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旅游文学的特征
-
作者:蒋益 来源:长沙大学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旅游文学 文学作品 王安石 柳宗元 文学观念 大学学报 荔枝 审美体验 文学形式 旅游活动
-
描述:旅游文学最显著的特征有四:一为勾划行踪;二为状物;三为考察比较分析,以求所见者真,所闻者实;四为审美,以作者的审美活动与审美体验感染和引导读者。因此,凡具纪游、状物、探究、审美四特征的文学作品均应
-
元祐风的形成及其特征
-
作者:张宏生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庭坚 王安石 欧阳修 陈师道 文人集团 诗歌创作 苏武 晚唐体 后山诗 吕惠卿
-
描述:元祐风的形成及其特征
-
论乡土文学的总体特征
-
作者:夏子 来源: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乡土文学 地方色彩 刘绍棠 作家 “乡土文学” 人物性格 乡土神 民族文学 文学作品 现实主义
-
描述:论乡土文学的总体特征
-
斗拱审美特征
-
作者:暂无 来源:文物世界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礼” 建筑形式 审美意识 审美特征 独立审美意义 审美情趣 《周礼》 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古建筑 审美特性
-
描述:斗拱审美特征吕鸿铿左国保(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古建筑具有广阔深邃的美学性格,对它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仅从古建筑的一个组件——斗拱分析其审美特征。一斗拱艺术在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体系
-
《牡丹亭》与昆曲的审美特征
-
作者:朱伟明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审美特征 昆曲 审美精神 艺术特质 杜丽娘 审美风格 魏良辅 明代
-
描述:《牡丹亭》是汤显祖最重要的剧作,同时也是昆曲中最受欢迎的剧目,从明代问世之初的风行到20世纪末世界各地的热演,其传播之广,影响之大,令人叹为观止。时至今日,人们已无法从自己的文化记忆中将《牡丹亭》与昆曲完全分离。离开了昆曲的《牡丹亭》,或是离开了《牡丹亭》的昆曲,都是人们所
-
论王安石兼收并蓄的思想特征
-
作者:魏福明 来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兼收并蓄 兼收并蓄 惟理是求 惟理是求
-
描述:,从而取得了多方面的学术成就。
-
戏曲序跋的美学特征
-
作者:谢柏梁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说序跋 戏曲史 美学特征 审美特征 中国文学研究 曲论 汤显祖 牡丹亭 戏曲评点 理论问题
-
描述:在古代戏曲的评点系统中,曲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美学特性方面来认识中国古代戏曲序跋,既可以看到其与一般序跋所共有的特点,又可以于比较中理清其自身个性;既可以从理论上探求其主要美学特征,还
-
艺术:来来往往
-
作者:熊怡 刘汪洋 来源:今日重庆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重庆市 戏剧梅花奖 获得者 艺术家 艺术氛围 牡丹亭 三十年 高雅艺术 艺术中心 文化艺术
-
描述:,重庆市民迎来了"梵高"、"塞尚","女驸马"、"牡丹亭",以及全国的杂技、魔术高手。也感受了世界知名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中国戏剧界"大导"林兆华等名家解读"高雅艺术"。
-
论艺术灵感
-
作者:曾照华 来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灵感 常态思维 灵感思维 文学艺术 混元气 智能气功 参照系 超常思维 超逻辑思维 汤显祖
-
描述: 灵感,这是一个十分具有魅力的术语。自它问世以来,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家和评论家都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聪明,在灵感理论的王国里辛勤耕耘,留下了丰硕的果实。今天走进其中,仍然香气四溢,沁人肺腑。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多种原因,人们至今仍未在理论上达成共识。在党的理论思维成熟的今天,
-
艺术与感情
-
作者:暂无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托尔斯泰 作家艺术家 艺术作品 尼采 上海文学 艺术感染力 思想感情 汤显祖 女主人公 创作过程
-
描述: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只有当你每一次浸下了笔,象把一块肉留在墨水瓶里的时候,那时你才应该写作。”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感情愁苦,他的劳神焦思、惨淡经营,局外人是不大能体会的。汤显祖在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