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4)
报纸(110)
图书(5)
学位论文(4)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76)
地方风物 (25)
地方文献 (21)
非遗保护 (9)
宗教集要 (4)
按年份分组
2014(48)
2013(16)
2012(30)
2010(18)
2009(13)
2006(4)
2002(5)
2000(2)
1999(3)
1998(4)
按来源分组
健康报(3)
文物世界(2)
德州日报(1)
佛教文化(1)
中国经济信息(1)
新华每日电讯(1)
世纪行(1)
天津日报(1)
鲁中晨报(1)
中国畜禽种业(1)
《女科效全书》优生优育学术思想浅析
作者:吴苏柳 程志源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科效全书  龚居中  优生优育  古籍整理 
描述:《女科效全书》由明代龚居中编著,该书专列“求嗣类”、“胎候类”与“胎前类”三门,博引众言,讨论不孕不育的病因病理、胎儿禀赋及优生优育理论等,介绍了优生优育学术思想、十二经逐月养胎及胎教理论、孕妇情
张达文 侯中学获全国成果奖
作者:池檀光  来源:大埔乡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张达文 侯中学获全国成果奖
红楼梦里心:红学小札七记
作者:吴新雷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曹雪芹  《楝亭书目》  红学  大观园  大学图书馆  四大家族  曹寅  《尔雅》  《牡丹亭》 
描述:红楼梦里心——红学小札七记吴新雷1993年应台湾中央大学之邀,我曾参加“癸酉金秋两岸红学交流会”。今值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乙亥年海峡两岸红学研讨会”,我有幸又得躬逢其盛。为了以文会友,现将平时
相山火山口火山杂岩体的岩石学研究
作者:方锡珩 侯文尧 万国良  来源:岩矿测试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火山口  火山口  火山杂岩  火山杂岩  相山  相山  岩石学研究  岩石学研究  流纹岩  流纹岩  次火山岩  次火山岩  石英  石英  斜长石  斜长石  火山活动  火山活动  黑云母  黑云母 
描述:的椭圆形,面积约数百平方公里,四周基底均向中心倾斜,东陡西缓,呈不对称的漏斗状,
窠臼 力创新说:徐朔方先生与戏曲研究
作者:徐宏图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徐朔方  戏曲研究  金元杂剧  中国戏曲  创新说  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  发表论文  五十年代  研究领域 
描述:京参加中国剧协召开的《琵琶记》讨论会,由此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戏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半个世纪以来,徐先生在金元杂剧、明清传奇及南
无声巧有声案:王英利与他的声纹世界
作者:张兴翠  来源:警界科海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英利  刑事技术  声纹鉴定  声纹技术 
描述:无声巧有声案:王英利与他的声纹世界
贵州山羊与湖南马头山羊mtDNA Cytb基因系列比较及
作者:黄勤华 刘若余 邓书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山羊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b  遗传多样性 
描述:到10种单倍型;2个山羊品种中单倍型多样性为0.635%~0.889%,核苷酸多样度为0.189%~0.253%。[结论]2个山羊品种线粒体DNA遗传多态性为中等;贵州山羊与湖南马头山羊同起源于
关于马端临《文献通考》人民性的问题(与寿彝先生商榷)
作者:张孟伦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马端临  寿彝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文献通考  蒙古贵族  胡三省  地主阶级  统治阶级  三年之丧 
描述:临的史论”,“表达出一定的人民性”,“有高贵的民族正义感”,“在没人敢大声儿咳嗽的元代”,“敢于作对现实的抗议”。这种说法,我尚不便同意。
寿彝先生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读后
作者:刘统  来源:回族研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通史》  寿彝  辽宋夏金  少数民族政权  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史  王安石  赵匡胤  君臣关系  卷读 
描述:五代辽宋夏金这个阶段,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一直不高。传统史学观点都认为这是继魏晋南北朝之后的第二个分裂时期。战争的杀戮和人民的苦难,给人们的心里留下了深重的阴影。然而人们也不否认:“积贫积弱”的宋朝,曾拥有中国“四大发明”的3项,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
相生 雅俗与共——《牡丹亭》文本语言风格刍议
作者:葛丽英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 
描述:《牡丹亭》之所以在问世后产生了巨大影响。除情节、主题的原因之外,其鲜明的语言风格也是该剧为当时的读者群所广泛接受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笔者认为,《牡丹亭 真正的"无边文采"在语言风格方面表现为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