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72)
报纸(69)
图书(9)
学位论文(8)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93)
地方文献 (41)
红色文化 (14)
宗教集要 (5)
地方风物 (3)
才乡教育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52)
2010(30)
2009(27)
2008(27)
2006(22)
2004(21)
2003(7)
1983(10)
1977(1)
1966(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1)
美术观察(9)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4)
诗选刊(3)
社会科学战线(2)
文艺争鸣(2)
中国油画(2)
科教文汇(中旬刊)(1)
花城(1)
臺灣觀光學報(1)
论吕
作者:潘富恩 施昌东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永嘉学派  朱熹  陆九渊  客观唯心主义  经世致用  主观唯心主义  理学家  唯物主义观点  哲学思想 
描述:举(陈傅良)、陈同甫(陈亮)二人之学问而一之”,从而自成一个学派——“吕学”,在当时的思想界颇有影响。朱
谦与鹅湖之会
作者:黄灵庚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鹅湖之会    朱熹  陆九渊 
描述:本文从吕学的渊源、“取人之长”的学术风格及吕谦的人格魅力等方面简论吕谦在鹅湖之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指出鹅湖之会对当时和后世学术的积极意义所在。
《游褒禅山记》中的“华”读何音
作者:杨一成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褒禅山  华山  游记散文  王安石  集体备课  读音错误  理趣  句子  写法  见解 
描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是一篇理趣盎然的游记散文,集体备课时,大家对其内容和写法见解一致,但对文中华的读音却莫衷一是。文中出现华字的句子集中在第一段,共有三处: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
显祖《牡丹亭》思想倾向试探——兼谈《牡丹亭》评论中的问题
作者:程学颐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6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封建礼教  思想倾向  封建秩序  爱情理想  封建社会  柳梦梅  封建婚姻  婚姻自主 
描述:也有所影响,长期来被評論家们目为优秀杰作之一。封建的、資产阶級的評論家,带着极深的阶級偏见,从其本阶級的利益出发,抓住了作者創作宣言中的“情”,大做文
显与《牡丹亭》传奇
作者:吴夫  来源:黑龙江戏剧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显与《牡丹亭》传奇
黄姓根在潢川
作者:暂无 来源:中州统战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潢川  出土的青铜器    甲骨卜辞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族谱  诸侯国  《读史方舆纪要》  《大清一统志》  《太平寰宇记》 
描述:黄姓根在潢川
昆曲::百戏之 百戏之师
作者:彭婕  来源:神州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艺术  百戏  桃花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戏曲  牡丹亭  代表作  孔尚任  活化石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昆曲::百戏之 百戏之师
叶宪和他的剧作
作者:郑闰  来源: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宗羲  戏曲家  东林党人  鱼玄机  汤显祖  阉党  民主思想  明末  魏忠贤  杂剧 
描述:在明末戏曲家中,叶宪的名望、才学都很高。著名戏曲家吴炳曾虚心地请叶宪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批评意见。另一戏曲家袁晋(于令)则是叶宪的弟子。叶宪在明末剧坛上可谓是“一代搴旗手”,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论吕谦“兼容并蓄”的学术思想
作者:潘富恩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术思想  朱熹  陆九渊  治学方法  理学家  学术观点  学术主张  中国历史  社会思潮 
描述:作为南宋著名理学家,人称“东南三贤”之一的吕谦,他的思想、学风、治学方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吕谦在学术上以“杂博”著称,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的特征。所谓“思潮”,就不是只有一种学说定于
《干望医话》摘录
作者:干千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巧记  医话  妇人良方大全  证因脉治  外科精要  朱丹溪  陈自明  五行学说  脱脂棉  速记法 
描述:字巧记,永无误纠。又如朱丹溪之《脉因证治》,秦皇士之《证因脉治》,亦易使人张冠李戴。余认为第一字“脉”之右旁“永”字,与“朱”下体相同,故“脉”字为首者系朱氏手笔,“证”字为首,不言可喻为秦氏物矣。二、祖国早已有之我科测鼻腔通塞实况,常以脱脂棉撕成丝状,置鼻孔处以探气息。推求此法之源,实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早已有之。《礼》:“男女改服,属纩以俟绝气”。所异者,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