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272)
报纸
(25)
学位论文
(12)
会议论文
(11)
图书
(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15)
地方文献
(6)
宗教集要
(4)
才乡教育
(2)
地方风物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1
(21)
2010
(26)
2009
(24)
2007
(17)
2004
(12)
2003
(11)
1998
(7)
1991
(3)
1987
(6)
1985
(5)
按来源分组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
(1)
新闻爱好者
(1)
中原文献(台湾省)
(1)
哈尔滨学院学报
(1)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
社会科学辑刊
(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南宋后期
南宋
中国哲学史研究
严复
生平事迹
吴嵩梁
篆刻艺术
元明清
四库全书
《陆子学谱》
地区经济结构
天文学史
《漕行日记》
吴澄舆
戏曲
外感
剧作家
王安石
吴昌硕
国立北平图书馆
中国戏曲
周亮工
全祖望
治乱
国子学
危亦林
孙诒让
十三年
墓志铭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清代学术】搜索到相关结果
272
条
曾巩画像(
清代
)
作者:
暂无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画像
描述:
曾巩画像(
清代
)
清代
的试帖诗
作者:
孙菊生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试帖诗
王羲之《兰亭序》
王廷绍
考试项目
文章结构
王安石变法
山林诗
文学形式
诗钟
杜甫
描述:
试帖诗是封建时代科举取土的产物,已经随着八股文的废黜而消亡,并且久为人们所遗忘。如果我们不考虑它的出身,把它掇拾起来,像诗钟、诗谜那样,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供人赏析,岂不使我
学术
书评
作者:
王永平
胡学春
来源:
学海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术
史研究
中国
学术
思想史
学术研究
陈寅恪
胡应麟
学术
资源
学术
成就
梁启超
学术
书评
描述:
学术
书评
学术
介绍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江学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术界
中国戏剧家协会
南京大学中文系
《戏文概论》
戏曲史研究
《汤显祖戏曲集》
《燕京学报》
宋元戏曲
描述:
宋元南戏的整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早年即在《燕京学报》上发表《宋元南戏百一录》,辑录了54种戏曲。后来在戏曲整理和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有:《宋元戏曲辑佚》、《元明清曲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汤显祖戏曲集》(校点)、《戏文概论》等。这些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尤其是《戏文概论》一书堪称填补了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1984年10月,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他第一届戏剧理论著作奖荣誉奖。
李绂科举思想探析
作者:
杨朝亮
来源:
大连大学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代
清代
李绂
李绂
科举制
科举制
院教育
院教育
描述:
改革
清代
的教育制度。
杨炳《习武序》的发现与价值
作者:
赵伟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代
清代
武术
武术
梅花拳
梅花拳
价值
价值
描述:
许多地方失去该书原貌。道光23年(公元1843年)杨炳《习武序》重抄本的发现对研究
清代
武术活动和中国武术史具有重要的理论作用和
学术
价值。
试论李绂方志学思想
作者:
史五一
来源:
广西地方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绂
李绂
清代
清代
方志学
方志学
修志之才
修志之才
描述:
李绂既是修志的实干家,又是方志学理论家,其思想有其独到精辟之处。他提出了“方志乃是史类”、“以诸史为宗”、“籍征考”与“资援据”、“修志之才与修志之志”等观点,对我国传统方志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试论李绂的方志学思想
作者:
史五一
来源:
新疆地方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绂
李绂
清代
清代
方志学
方志学
修志之才
修志之才
描述:
一席之地。
明清思想启蒙的两难抉择-以汤显祖为研究个案
作者:
邹元江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想启蒙
汤显祖
明代
清代
个案研究
描述:
践履时,文章名世也难以理成前绪,值得庆幸的是,正是在他一生最苦闷的时期,他领悟到“人生精神不欺,为生息之本”,终于心精力之一,在他并不以“不朽”业自诩的戏曲“小技”上,成就了让后人惊汉不已的传世伟业。可惜,这真正辉煌的诗意人生对汤公来说却太短暂了,他终不能“绝去杂情”,终还是被“疵累”所囿,终凝铸成让后人扼腕吧息的悲剧, 汤显祖的悲剧说明,启蒙时代知识分子的蜕变是极其艰难的,启蒙思想的意识也是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的,我们不能超越历史而拔高启蒙时代的人物。
黄鹤楼上赏佳联
作者:
潘东曙
来源: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鹤楼
武汉市
湖北省
张之洞
清代
描述:
相传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古代『鹄』、『鹤』两字意思一样。黄鹄矶也就是黄鹤矶。《元和志》记载:『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后屡毁屡建,历尽沧桑。登上黄鹤楼主楼前厅时,清代名臣张之洞所撰的一副名联首先映入眼帘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