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335)
期刊文章(4596)
会议论文(82)
学位论文(3)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951)
地方文献 (58)
才乡教育 (3)
地方风物 (2)
非遗保护 (2)
宗教集要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5477)
2013(224)
2012(283)
2011(272)
2010(235)
2001(164)
1994(83)
1993(79)
1992(56)
1983(63)
按来源分组
咬文嚼字(139)
深圳商报(39)
新民晚报(26)
深圳特区报(25)
宿迁日报(3)
律师世界(2)
应用写作(2)
中国针灸(2)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1)
抚州师专学报(1)
浅析王安石的人才思想
作者:顾晓玲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才思想  人才建设观 
描述:人才建设思想是王安石革新体系中甚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思想上主张以经学统一思想,用经术造就人才;在建设观上主张“教之、养之、取之、任之”。
浅析苏轼的旷达
作者:王其垲  来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外儒内道  苏轼  王安石  文学创作  苏拭  北宋中叶  诗文革新运动  文学理论  激烈的竞争  政治操守 
描述:即在政治上,他主要取儒家经时济世的入世态度:以国计民生为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刚正不阿,独立不依,激流勇进,不以个人得失为怀.而在人生态度上,则主要取佛道超然物外的虚无态度:随遇而安,随缘自适.这种外儒内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对他综合影响的结果,也是苏轼在对各家思想融会贯通之后自我舍取的结果.我以为,这种舍取是积极的,成功的.它不仅成为苏轼在北宋中叶激烈的竞争和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也应该是他在文学上取得如此丰硕成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安石无神论浅析
作者:顾曼君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无神论浅析
王安石“理财”思想浅析
作者:吴显海 杨堪  来源:湖北财经学院学报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理财”思想浅析
王安石的理财思想浅析
作者:陈荣  来源:江西财经学院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理财思想  改革措施  财政收入  财政工作  青苗法  财政思想  财政改革  中书门下  江苏南京 
描述:)封荆国公.他自熙宁元年入对后共执政九年,罢相后居江宁九年,元祜六年(1086)卒,年六十六岁.
封建官制浅析
作者:邓之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官制  世袭  官职  科举制  新兴地主阶级  九品中正制  封建社会  《周礼》  封建政治制度  封建遗毒 
描述:中国封建官制是指我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系,和与这个体系相联系的官吏制度。其中包括官职、官品、官禄的确定,官吏职责和职权的划分,官吏选拨、任用的程序、途径和方法等。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虽然朝代频繁更替,各朝官制也各有异,但其基本精神确是一脉相承的。
浅析《周礼》与青铜器研究
作者:马军霞  来源: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商周青铜器  个案研究 
描述:利用青铜器研究中的典型个案,从青铜器的出土环境、青铜器的功用、青铜器的合金及其铭文等方面论证了《周礼》内容真实可靠性。
浅析冯梦龙的世俗情怀
作者:程海燕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冯梦龙  汤显祖  明代中叶  重情  合理性  思想界  山歌  徐渭  理欲  文学 
描述:明代中叶以后,思想界对"存理灭欲"的说教大加挞伐,他们宣扬理欲统一,充分肯定情欲私利的合理性。与此相对应,文学领域涌现了一批重情的作家,他们为情申辩,为情讴歌,并以传情为己任,如徐渭、汤显祖。冯梦龙也是其中成绩卓著的
浅析王安石的社会历史观
作者:李之鉴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社会历史观  历史发展  圣人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改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确认识  创新  法律制度 
描述:义泥坑的观点之影响吧,就连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也不能例外,况乎王安石呢?诚如是观。然而,窃以为这样太过于简单
王安石《渔家傲》浅析
作者:薛金英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渔家傲》  宦海沉浮  退隐  记载 
描述:王安石从21岁中进士步入仕途后,一直到56岁第二次罢相(中间曾罢相1年左右)才正式退出政治舞台,其中宦海沉浮了30余年,晚年退隐江宁,心情渐趋平淡。有书记载:王荆公不耐静坐,非卧即行。晚卜居钟山谢公墩,蓄一驴,每食罢,必日一至终山,纵步山间,倦则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乃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