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3)
报纸(40)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7)
地方文献 (16)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8)
2013(6)
2012(12)
2011(8)
2008(7)
2006(7)
1988(5)
1987(3)
1986(2)
1984(6)
按来源分组
闽江学院学报(3)
陕西中医杂志(3)
中医药信息杂志(2)
中国地名(2)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
咬文嚼字(1)
资料通讯(1)
国医论坛(1)
基层医学论坛(1)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
走向21世纪的学研究——在“纪念汤显祖诞生450周年学术
作者:汪榕培  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研究 
描述:在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戏曲家汤显祖诞生 45 0周年的时候 ,回顾国内外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展望 2 1世纪学研究的未来
沈璟声律论考辨——兼论“沈之争”
作者:金五德  来源: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沈之争  合律依腔  声律论  王骥德  《中原音韵》  《曲律》  戏曲创作  《琵琶记》  沈璟 
描述:有明一代,沈诘纳陕奂染哂屑蟪傻囊庖澹院笫烙植松钤兜挠跋臁I颦Z力主戏曲的创作及评价均应绳之以“合律依腔”,这既是正确和必要的,却又失于片面性和绝对化。对“、沈之争”,不应再纠缠在“派
刘绍武调神治疗神经衰弱论述
作者:刘剑波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武  神经衰弱  三部六病  协调疗法  调神 
描述:调神是刘绍武先生数十年临床应用的经验方,也是其所倡导的协调疗法代表方剂之一,治疗以神经衰弱为主的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疾病,对失眠症、梅尼埃征、更年期综合征也有良好的效果.
清上蠲痛治疗血管性头痛112例观察
作者:刘漳河  来源:福建医药杂志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血管性头痛  清上蠲痛  脑血管意外  祛风止痛  蔓荆子  紧张性头痛  龚廷贤  丛集性头痛  治疗方法  血管舒缩 
描述:清上蠲痛治疗血管性头痛112例观察
清上蠲痛治疗头痛的经验介绍
作者:张德超  来源:中医杂志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上蠲痛  头痛  治疗  蔓荆子  白芷  当归  寿世保元  方剂组成  细辛  龚廷贤 
描述: 清上蠲痛,方出明·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谓为“治一切头痛主方”。临床上用治多种头痛,均收卓效,特介绍于后。清上蠲痛,方剂组成:当归(酒洗)3克川芎3克白芷3克细辛0.3克羌活3克防风3克
汤显祖忠君思想之衍变及剧皇帝形象
作者:万斌生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忠君思想  《牡丹亭》  《邯郸记》  张居正  《南柯记》  《明史》  卢太尉  论辅臣科臣疏  霍小玉 
描述:汤显祖忠君思想之衍变及剧皇帝形象万斌生汤显祖,作为一个封建官吏和地方阶级的思想家,忠君思想构成了他世界观的一个重要侧面;然而,作为产生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一个伟大的人民剧作家,氏的忠君思想与一般封建
从沈、之争看王骥德的艺术观
作者:王秋贵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骥德  汤显祖  艺术观  曲律  戏曲界  本色  兼济天下  戏曲创作  知识分子  当行 
描述:,于是便把精力投入到戏曲这个“卑道”、“小技”上来,“藉以消吾壮心”。(王骥德《曲律自序》)
防己白术治疗骨折后低张性水肿
作者:张朝驹 徐昌伟  来源:湖北中医杂志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术  治疗骨折  低张性水肿  防己  毛细血管通透性  胫骨骨折  肱骨骨折  腕舟骨骨折  桡骨骨折  中医医院 
描述:胫腓骨双骨折3例。2 治疗方法防己白术药物组成: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泽兰、丹参。发病部位在上肢者加桑枝、葶苈子,在下肢者加牛膝、泽泻。水煎服,1剂/d,上、下午分服。3 治疗结果痊愈(患
贴近地面,还是指向天堂——我看"沈之争"的本质
作者:李昕欣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之争  沈璟  汤显祖  俗雅 
描述:。因此,"沈之争"实质上是"俗雅之争"。两人观念中"俗雅"的根本分歧,与两人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有内在联系,在两人的思想中得以体现,在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分歧的具体表现.
重论汤显祖《牡丹亭》之音律及“沈之争”的曲学背景
作者:陈伟娜 刘水云  来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沈之争  沈之争  音律  音律  曲学背景  曲学背景 
描述:《牡丹亭》的音律问题直接引发了明代戏剧史上所谓的“、沈之争”。由于忽视对该剧音律的探讨,导致人们对这场争论至今尚无合理的解释。汤显祖在《牡丹亭》的用韵、格律、宫调等方面,既有合理的运用规则,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