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山盆地基底形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探讨
作者:龙期华 刘庆成  来源: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相山盆地  相山盆地  重力  重力  正反演计算  正反演计算  基底  基底  铀矿化  铀矿化 
描述:通过对相山盆地大比例尺重力资料的正反演计算,对相山盆地基底埋深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相山盆地基底的起伏形态与铀矿化关系,认为相山盆地基底形态间的差异,是造成区内铀矿化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基底隆起区
张性环境中与断层相关的褶皱的几何形态及成因
作者:Roy W.Schlische 贺纪新  来源:国外油气勘探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拉张运动  正断层  褶皱断层  褶皱  形状  成因 
描述:拖曳和差异压实作用所致。逆牵引褶皱的形成原因是由于位移随离开断层面的距离而减小。厚层沉积序列中沿重力驱动的铲状断层的运动形成滚动褶皱。牵引褶皱相对于逆牵引褶皱和滚动褶皱,幅度较小,可能叠置于这些较大的构造上。盆地规模的向斜是最大型的横向褶皱,平面上表现为朝向边缘断层凸出的盆地轮廓。这些褶皱的形成是由于位移靠近边界断层平面迹线中部最大,朝向走向末端减小。这是一个大多数正断层具有的与其规模无关的性质。横向褶皱还与分段的断块体系有关:上盘向斜接近断层体系的中心,而上盘背斜存在于断层体系边缘。在断层体系边缘常见断层段相互叠覆。一些横向褶皱亦可由沿波状断层面的运动引起。张性构造环境中许多褶皱是同沉积褶皱,它们控制了地层厚度和沉积相关系。
张性环境中与断层有关的褶皱几何形态和成因
作者:Shli. RW 陈武  来源:油气工业技术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性环境  断层  褶皱几何形  沉积  成因 
描述:张性环境中与断层有关的褶皱几何形态和成因
张性环境中与断层有关的褶皱的几何形态及成因
作者:Schl. RW 黄子齐  来源:海上油气译丛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性构造  褶皱运动  断层  几何形态 
描述:是摩擦拖曳和差异压实作用的结果。逆牵引褶皱的发育特征是随位移离开断层面的距离而减小。滚动褶皱是巨厚的沉
走出“荆公新学”―对王安石学术演变形态的再勾勒
作者:徐规 杨天保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荆公  经学  新学  王学  金陵之学 
描述:走出“荆公新学”―对王安石学术演变形态的再勾勒
戏曲服装造型设计的审美意识
作者:张艺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服装造型设计  服装设计  审美意识  人物形象  传统戏曲  观众  审美价值  人物性格  中国戏曲  《牡丹亭》 
描述:戏曲服装造型设计的审美意识张艺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戏曲服装也经过漫长的岁月成为国之瑰宝,并且大放异彩。这一切都是由于许许多多的服装设计者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注入新的审美意识,使其艺术生命充满活力
明代的翻案剧及其审美风尚述论
作者:王良成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翻案剧  审美风尚  《焚香记》  《紫钗记》 
描述:继《西厢记》、《琵琶记》之后,明代也产生了《焚香记》与《紫钗记》等著名翻案剧。与《西厢记》、《琵琶记》言情、教化等主旨不同,明代翻案剧的发生、发展则与参与者对戏剧这种文体的审美期待息息相关
《牡丹亭》情梦相映的审美诉求
作者:刘云霞  来源: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相映  审美诉求  生命感悟 
描述:,形成作者特有的审美诉求,表现作者特有的生命感悟意蕴。[著者文摘]
陆象山心学美学本体论:本心与审美
作者:王煦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美学  心学美学  直觉体验  直觉体验  当即显现  当即显现  内在超越  内在超越 
描述:在象山处,美的本体即本心,本心的显现就是美;审美乃对本心之美的体认,本心之美就在体验中澄湛,并将一切皆在人生活动中"落座",以人生境界为指归。其理论旨意和最高理想追求,即引人进入"自在自得"与天地
浅论王安石的诗歌审美心理及其嬗变
作者:刘文辉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歌  审美心理  意象  艺术思维 
描述:审美心理是属于文艺心理学的范畴,它与作家的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王安石作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伟大诗人,其诗歌艺术创作的发展变化凸现出其审美心理及其嬗变,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在王安石对审美意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