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晏殊词的抒情视阈及审美意趣
作者:单芳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抒情视阈  审美意趣 
描述:词风清新闲雅,意境澄明圆静,在宋初词苑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
汤显祖《紫钗记》创作的“至情”审美
作者:韩丽霞  来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钗记》  《紫钗记》  霍小玉  霍小玉  至情  至情 
描述:多才至诚的君子,了却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紫钗记》别于唐人传奇故事原本,亦别于汤显祖自己早年本于传奇的剧作《紫箫记》,人物性格的全新大改造,改悲剧而为大团圆,盖汤氏“尚情”以至褒扬“至情”戏剧观之必然。惟其如是,方成其“临川四梦”格局。
试论晚明戏剧的审美超越
作者:刘宗保  来源: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审美精神  审美超越  戏剧艺术  主体意识  市民阶级  社会困境  市民阶层  审美观念 
描述:就是现代型社会困境的产物;是现代型社会的人在面临困境时对审美精神的发掘和整理。由此推导出去,审美精神无疑是人类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它以其对人的生存
性健康教育课最终应是性审美教育
作者:张玫玫  来源: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美教育  健康教育课  性健康教育  异性  心理教育  重要组成部分  转变观念  性道德教育  性别教育  美感教育 
描述:性健康教育课最终应是性审美教育
论刘绍棠乡土文学的审美范型
作者:陈昭明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乡土文学  价值系统  审美范型 
描述:刘绍棠以灵俏飘逸的笔触,幽怨与悠扬相交融的牧歌情调,描绘了京东北运河独有的历史、人文、地理、民俗、思维模式等价值系统,刘绍棠的乡土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范型。
试论晏殊词的审美特色
作者:叶莉  来源:滁州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词  晏殊词  审美特色  审美特色  理性  理性  含蓄  含蓄  纤美  纤美 
描述:晏殊是北宋重要词人,其《珠玉词》有独特的审美特色。在抒发情感时常多一份思致与理性,表现出以理节情的理性之美;描写景物纤细雅丽,韵味无穷,具有含蓄蕴藉的兴象美;他常用细致的词调表达那种纤细幽微的感受
光风霁月:宋型文学的审美风貌
作者:郭英德  来源:求索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文学  欧阳修  审美风貌  王水照  《周礼》  士大夫  《孟子》  文学创作  《系辞》  文学思想 
描述:风貌。
审美视角看《珠玉词》的生命意识
作者:乐曲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殊  珠玉词  珠玉词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描述:其生命意识的形成、特点及意蕴效果方面的审美考察,对《珠玉词》做出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分析。
宋代士人审美心理多元化的文化成因
作者:高杨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美心理  陆九渊  宋代士人  多元化  文人士大夫  朱熹  士人精神  形成与发展  现实与理想  理学 
描述:理学对于宋代士人精神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它既能协调士人精神中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又能使其各流派在学理轨道上互相掣肘。这样,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心理
论北宋词林审美的三元特征
作者:張廷傑  来源:词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永  北宋词  周邦彦  俗词  集卷  士大夫  雅词  审美情趣  俚俗  晏殊 
描述:词作者(包括雅派中作俗词者),虽不张扬标榜俗词之美,却写出不少俗词,以其俚俗之美冲击雅词。此外,元祐之际,苏东坡‘横放杰出’(晁无咎语),‘指出向上一路’(王灼语),独具曠达豪迈疏隽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