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33)
报纸(190)
学位论文(29)
会议论文(13)
图书(1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63)
地方文献 (9)
非遗保护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125)
2012(63)
2011(53)
2010(60)
2009(42)
2008(53)
2007(37)
2006(38)
2001(33)
1998(16)
按来源分组
领导文萃(3)
成才之路(2)
决策探索(2)
人文杂志(1)
科学之友(B版)(1)
北方文学(下半月)(1)
财经研究(1)
现代阅读(1)
投资与合作(1)
求实(1)
王安石改革走样的当前警示
作者:王春南  来源:人民论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  改革  青苗法  宋理宗  宰相  免役法  朝廷  官府  皇帝 
描述:公元1069年启动的、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王安石改革,本应是利民、利国、利朝廷的好事。然而推行的结果,百姓因未得实惠而失望;朝臣非议新法的很多;就是支持改革的宋神宗也时露不满。这场改革,在哪些环节上
王安石在教育上的改革
作者:焦岩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改革  大地主阶级  改革教育  科举考试制度  进步作用  变法  中国封建社会  土地兼并  中国历史 
描述: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所
改革命运系于吏治
作者:刘国祥  来源:天津支部生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吏治  革命  社会积累  官民关系  农田水利  官吏贪赃  王安石  变法 
描述:的名声,给保守派以可乘之机。
潘佑变法及其对李觏、王安石学术思想的影响
作者:李祥俊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潘佑  潘佑  李觏  李觏  王安石  王安石  变法  变法 
描述:潘佑在南唐时期,从挽救危难时局出发,借鉴《周礼》古经实行变法,变法很快失败,但其变法思路与历史影响不可抹杀。通过发掘考察李觏、王安石的有关作品,可以证明潘佑变法对李觏、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产生了影响
向公共财政转型应是税制改革的目标
作者:张曙光  来源:税务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公共财政体制  税收制度  改革  中国  税收征管  税收收入 
描述:究所邀请诸领域专家,于2004年1月3日联合举办了“税收形势专家分析会”。会上专家们对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本期特将专家发言刊出,以飨读者。
突破现有体制是成功改革的共同点
作者:许小年  来源:乡镇企业导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改革  体制  西汉末年  王安石  光绪帝  邓小平 
描述:中国的历史上经历过多次的改革。西汉末年王莽的改革、北宋王安石的改革、清末光绪帝的改革,我认为这三次改革是失败了。成功的改革就是商鞅的改革和邓小平的改革
论朱熹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
作者:张全明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朱熹  熙宁变法  评价  改革  保守派  宋王朝  南宋  青苗法  司马光 
描述:费的贫弱状况。生长在南宋的朱熹,与王安石一样,同样深刻地目睹了当时社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腐朽状况,认为“今天下大势,如人之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盖无一毛
论王安石变法的人才观
作者:吴玉清  来源: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人才观  积极作用  人才问题  改革  循名责实  封建社会  重大成果  考课制度  根本途径 
描述: 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王安石变法的“理财”观以及对北宋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作用,均已为历史所肯定。但是,在人才问题上,王安石推行对太学
王安石变法败因新解
作者:黄禹康  来源:文史春秋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败因  励精图治  富国强兵  悲剧人物  成功者  改革  失败者 
描述:翻开中国历代谋臣图强兴国的辉煌史册,人们有对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促进大统的改革成功者的颂扬,也有对背向民愿、以损害黎民百姓利益为代价的改革失败者的叹息和唾弃。王安石作为宋王朝
熙宁变法与新旧党争
作者:易中天  来源:国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熙宁变法  宋神宗  司马光  改革  苏轼  国家财政收入  免役法  青苗法  食货志 
描述:朋党之争是文人们最热衷的事情,由最初的"改革之争",演变成了"君子小人之争"。文人们分成两派,相互攻讦,内斗不止。文人们都自命清高,自我标榜是"道德君子",各成一派,各有说辞。从政治观点的不同演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