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79)
报纸(54)
图书(15)
学位论文(10)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18)
地方文献 (24)
宗教集要 (7)
非遗保护 (5)
红色文化 (4)
地方风物 (3)
文化溯源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44)
2012(36)
2011(30)
2010(32)
2008(30)
2007(34)
2006(18)
2005(16)
2002(15)
1995(15)
按来源分组
视野(2)
老同志之友(2)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1)
核地知与行(1)
上海土地(1)
观察与思考(1)
喜剧世界(下半月)(1)
杉乡文学(1)
中国土地(1)
健与美(1)
易简功夫,可久可大:陆九渊"读书法"评述
作者:赵志伟  来源:上海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思想  历史  南宋  中国 
描述:易简功夫,可久可大:陆九渊"读书法"评述
陈自明《妇人良方》论治崩漏的特色
作者:谢德聪  来源: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妇人大全良方》  崩漏  历史 
描述:探讨陈自明《妇人良方》论治崩漏的特点,认为病因偏重劳伤、风冷;病机为冲任虚损,气虚不能制约经血;论治重辨证,治法灵活;用药偏重补益和温辛
治理犯罪必先于教化:北宋思想家李觏教育思想管窥
作者:李宝柱  来源:长安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北宋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  历史  历史  中国  中国 
描述:治理犯罪必先于教化:北宋思想家李觏教育思想管窥
毁誉从来不可听 是非终究自分明:论《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
作者:栗文杰  来源:科教文汇·上旬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王安石  王安石  文学  文学  历史  历史 
描述:在《警世通言》中有两篇描写王安石的文章,一篇是《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另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两篇文章对同一主人公王安石一贬一褒。本文通过对《警世通言》编纂目的及这两篇文章创作背景的分析,论述宋朝、明朝对王安石这一形象的认识转变过程及其原因。
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究自分明:论《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形象
作者:栗文杰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王安石  王安石  文学  文学  历史  历史 
描述:在<警世通学>中有两篇描写王安石的文章,一篇是<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另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两篇文章对同一主人公王安石一贬一褒.本文通过对<警世通言>编纂目的及这两篇文章创作背景的分析,论述宋朝、明朝对王安石这一形象的认识转变过程及其原因.
蒙元之贰臣,朱明之废宦,易代之文人:论元明之际作家危素
作者:张文澍  来源: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明易代  元明易代  危素  危素  诗文  诗文  历史  历史 
描述:致在易代关头转事明朝,为新主所鄙视,成为废臣,最终凄凉地死去。但是,他保存前朝史料,"亡国而存史",尚有值得鉴谅之处。
论北宋古文运动中的欧阳修与苏轼
作者:周建国  来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王安石  北宋中叶  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秦汉  知贡举  唐人  柳开  理学家 
描述:散文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考察宋代散文的发展历史,必须从分析北宋古文运动入手,欧阳修是倡导新古文运动并使之成一代大观的首领;嗣后,苏轼发扬先师业绩,领导古文运动取得全面胜利。本文就分两个阶段来论证欧阳修
我国川滇菱形地块运动的探讨
作者:周友华  来源:地震研究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川滇菱形地块  川滇强震  安宁河断裂带  地震地质特征  鲜水河断裂带  地壳  深大断裂带  张性  冰川运动  昔格达 
描述:地质变动。作者称这种地质变动现象为地质冰川运动,地质冰川运动普遍存在于上层地壳的运动之中。
试论黄爵滋与禁烟运动
作者:袁钰  来源: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爵滋  重治吸食  禁烟运动  清政府  道光帝  林则徐  严禁论  鸦片贸易  近代中国  禁烟措施 
描述: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以期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
北宋“党争”与儒学复兴运动的演化
作者:刘复生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学复兴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范仲淹  欧阳修  北宋中期  《续资治通鉴长编》  庆历新政  程颐  新旧之争 
描述:北宋中期, 儒学复兴思潮掀起高潮, 政治革新运动也一浪高似一浪。新儒们在实践“王道”政治理想的同时, 对于如何改造现实社会却发生了严重分歧, 以致政治上的“党争”不断, 儒学复兴运动也随之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