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0)
报纸(68)
会议论文(1)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6)
地方文献 (12)
地方风物 (7)
红色文化 (2)
宗教集要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29)
2013(3)
2011(24)
2010(11)
2009(9)
2007(8)
2006(9)
2002(1)
1998(2)
1983(2)
按来源分组
南方文物(1)
鹅湖月刊(1)
红河学院学报(1)
环球人物(1)
诗刊(1)
大家(1)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思维与智慧(1)
华夏地理(1)
福州师专学报(1)
词心长在襟处:晏几道《蝶恋花》赏析
作者:蔡雯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蝶恋花》  晏几道  《小山词》  赏析  词心  《鹧鸪天》  浙西词派  绝句 
描述:清代浙西词派著名词人厉鹗曾在一首《论词绝句》中评论《小山词》曰:鬼语分明爱赏多,小山小令擅清歌。世间多少分襟处,月细风尖唤奈何。便是以这首《蝶恋花》和一首《鹧鸪天》(因其中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一句被视为鬼语,颇获古今论者美誉)作为《小
泥岩压剪破坏裂隙演化规律及其形特征
作者:柴肇云 康天合 陈维毅 杨永康  来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变角剪切压模试验  裂隙演化规律  形特征  张性破裂  剪切破裂 
描述:为压密阶段、弹性阶段、塑性阶段和破坏阶段等4个阶段,可真实反映压剪耦合作用下岩块的变形破裂过程;(3)压剪破坏是能量耗散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破裂块体分布具有明显的自相似性,可用形维数值表征破裂块体
档案馆藏建设应当遵循的原则/国内外档案馆社会化现状的比较
作者:暂无 来源:档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档案馆藏建设应当遵循的原则/国内外档案馆社会化现状的比较
对贺龙任晋绥军区司令员的时间以及李井泉任晋绥野战军政治委员
作者:黎连荣 袁伟  来源:军史资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对贺龙任晋绥军区司令员的时间以及李井泉任晋绥野战军政治委员
廖平经学六变时间略考
作者:黄开国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廖平  经学  六变  二变  略考  三变  古学  年谱  1897年  《周礼》 
描述:廖平经学六变时间略考
曹丕《黎阳作》三首写作时间考辨
作者:熊清元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写作时间  曹操  建安  曹丕  邺城  典故  胡应麟  谭元春  南征  黄节 
描述:时间,对于探讨曹丕的诗歌创作道
王安石《字说》的成书时间和版本流传考
作者:徐时仪  来源: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字说》  王安石  成书时间  版本流传  《四库全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  成书年代  中华书局  《四库全书总目》  古籍整理与研究 
描述:王安石《字说》的成书时间和版本流传考徐时仪北宋一代名臣王安石的《字说》曾一度独行于世,奉为科举取士的圭臬,对有宋一代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曾就其内容和影响作过一些考证和论述,①兹
北宋韶州永通监建置时间
作者:张峨建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时间  韶州  余靖  资治通鉴  北宋  时间问题  宋孝宗  王应麟  金石  公元 
描述:二十五万斤,请置监铸钱。诏以为永通监”。夹注云:“赐名永通在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二月,今从本志并书”。可见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李焘修《长编》时,置监、赐名时间就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李焘叙此事时
周德清生卒年与《中原音韵》初刻时间及版本
作者:冀伏  来源: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氏宗谱  《元史》  周德清  《中原音韵》  十三年  县志  生卒年  版本  江西省  虞集 
描述: 《元史》无周德清传,县志语焉不详。1978年秋,笔者去周氏故乡。承江西省高安县革委会宣传组同志的热情帮助,于锦江北岸鳌香岭下,找到了古暇堂村(今杨圩公社周家大队老屋村),并跋山涉水,发现了幸免于火的《暇堂周氏宗谱》。
侯方域《与阮光禄书》写作时间
作者:李金松 殷金明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侯方域  《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  周亮工  《与吴冠五》 
描述:对于侯方域的《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一文的写作时间,学术界根据此文的篇题,认为是作于崇祯癸未,即1643年。但是,根据与侯方域同时代的学者兼文学家、艺术家周亮工的《赖古堂集》中的《与吴冠五》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