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关于《司马法》的几个问题
作者:田旭东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辑本  今本  军礼  汉书·艺文志  著录  黄以周  周礼  孙子  左传  先秦 
描述:合编,称《武经七书》,作为考试武臣和钻研军事的必读之书,《司马法》由此受到历代官方推重,一直流传至今。今本《司马法》仍为3卷5篇,与《隋志》所录一致。
再谈我国第一次书厄问题——兼与李德山同志商榷
作者:李更旺  来源:图书馆学刊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图书馆学研究  李德  我国古代  胡应麟  商鞅变法  秦国  史实  先秦  商榷  科研成果 
描述:据加以驳斥。李文最后说:“这并不是我囿于前说,缺乏创新,而是事实就摆在这里”。那好,我们就用史实来说明历史的真象吧。第一,李文首先例举隋牛弘所提的书之“五厄“,又举明胡应麟所补论的书之“十
说虎臣与庸
作者:王祥  来源:考古 年份:196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陕西蓝田  出土  奴隶主  西周社会  西周金文  奴隶制  周礼  左传  郭沫若  先秦 
描述:的,为先秦古器记的作者刘敞所收藏,
方志渊源辨证
作者:陆振岳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方志学  图经  历史渊源  越绝书  山海经  周礼  吴越春秋  先秦  地理  地志 
描述: 方志的渊源,是研究我国方志史首先遇到的问题。不辨明它的源,就无从缕析它的流;不清楚方志的最早形态,也就不能认识方志的继承与发展、演变的总过程。
批评古人应有的放矢
作者:吴小如  来源:书城杂志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迁  孟尝君  史记  批评  王安石  古人  缺点  先秦  作者  文章 
描述:近来读了两篇批评古人的文章。一篇载于1996年11月11日济南日报,题为《之瑕》,指出司马迁的《史记》有五个缺点。缺点之一,认为《史记》记汉事详而记先秦事太略,说它是一部头小肚小腿小而脚特大的畸形
古人对教师的称谓
作者:学平  来源:应用写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师  国立大学  先秦  专业学校  博士  律学  师氏  周礼  称呼  通称 
描述:师这是历代对教师的尊称。从先秦至今,一直沿用。师长是对教师与长者的尊称。据《周礼·地官师氏》载:"三日顺行,以事师长。"后来,通称教师为师长。博士自先秦以来对国家教师的称呼,相当于国立大学的教授
楚国官印考释(两篇)
作者:李家浩  来源:语言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楚国  行人  少数民族  文物  战国文字  著录  先秦  郑玄注  周礼  古玺 
描述:一行士玺《古玺汇编》二八页著录如下两方楚印: (1)行士玺。0165 (2)行士之玺。0166印文的行士显然是职官名。先秦的外交官叫行李或行理。《左传》襄公八年: 知武子使行人子员对之曰:君有楚命
趣说“果然”
作者:张虹倩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项羽本纪  咸阳  异物  谋士  郑玄  出现于  先秦  周礼  唐代  记载 
描述: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于是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位谋士听了这番宏论,无比失望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后恼羞成怒,竟然把这个谋士给“烹”了。 二、有一种野兽叫做“果然” “果然”其实也是一种野兽的名字。“果然”作为兽名始见于郑玄《周礼注》。《周礼·春官·巾车》介绍“駹車”时,说这种车是“冥”(用“然”的皮做车前横木上的覆盖物),东汉郑玄注释道:“然,果然也。”唐代贾公彦则更具体地指出:“果然,兽名。”那果然兽为什么叫做“果然”呢?《南州异物志》说“交州以南有果然兽,其鸣自呼”,可见,是因为这种野兽的叫声就像“果然”,故将这类猴子称为“果然”。 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兽部·果然》引述了诸多文献,详细介绍了这种果然兽。
刘敞著述考述
作者:張尚英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四库馆臣  春秋  考述  王安石  先秦  北宋  宋代  文献通考  阴害 
描述:敞的治学特点与重点。刘敞著述的流传与存亡情况,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刘敞学术对后人的影响,故本文拟对其著作作一简单考述。
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
作者:陈鼓应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人性论  庄子学派  真与美  王安石  孟子  徐复观  先秦  老子  庚桑楚  大宗师 
描述:一、前言在先秦人性论史上,众所周知孟子倡性善、荀子言性恶,本文则以性真为主题①,论述庄子学派的人性之真与美。孟、庄同时代,身处战国中期,是为儒、道思想发展的高峰期。徐复观的《先秦人性论史》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