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有意求新,无形规范:谈计镇华表演艺术的追求
作者:沈斌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表演艺术  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  表现手段  莎士比亚悲剧  塑造人物  重人物  《牡丹亭》  观察生活  艺术生涯 
描述:业地投入,孜孜不倦
戏曲服装造型设计的审美意识
作者:张艺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服装造型设计  服装设计  审美意识  人物形象  传统戏曲  观众  审美价值  人物性格  中国戏曲  《牡丹亭》 
描述:戏曲服装造型设计的审美意识张艺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戏曲服装也经过漫长的岁月成为国之瑰宝,并且大放异彩。这一切都是由于许许多多的服装设计者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注入新的审美意识,使其艺术生命充满活力,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在过去,梨园的行头有时比戏码更重...
韩世昌老师教我练习和运用眼神(下)
作者:林萍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面部肌肉  观众  师教  人物性格  面部表情  小姐  《牡丹亭》  《游园惊梦》  右手  人物形象 
描述:韩世昌老师教我练习和运用眼神(下)林萍林萍演出《游园惊梦》(二)费贞娥——用仇恨和巧装欢笑的眼神。《刺虎》是《铁冠图》里的一折,写宫人费贞娥假扮公主,替君父报仇的故事。韩老师抓住人物这一性格特征,表演上采用极力夸张的方法。其中变脸的表演可称是一绝,同...
韩世昌老师教我练习和运用眼神(上)
作者:林萍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游园惊梦》  封建礼教  面部肌肉  表演艺术  人物形象  中国戏曲  《牡丹亭》  出场亮相  师教 
描述:韩世昌老师教我练习和运用眼神(上)林萍韩世昌与本文作者(左)合影中国戏曲讲究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戏曲演员运用这些技巧功夫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的精气神必须通过眼神来表现,因此眼神在基本功中占据
王渔洋《聊斋志异》评批述评
作者:周锡山  来源:蒲松龄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聊斋志异》  蒲松龄  王渔洋  《池北偶谈》  《聊斋》  艺术成就  述评  人物形象  《牡丹亭》  《口技》 
描述:王渔洋《聊斋志异》评批 述评周锡山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代伟著,王渔洋是这部伟大作品的第一位评论家。“第一位”乃有三层意义:一、在时间上,渔洋是最早给以具体评论的文学家;二、在学术界和文坛上,渔洋是第一个给蒲著以正确、高度评价的...
《聊斋志异》中王士祯评语条辨
作者:万隆  来源:蒲松龄研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王士祯  《池北偶谈》  黄宗羲  王氏  《牡丹亭》  《清平山堂话本》  人物形象  《考工记》  柳条边 
描述:《聊斋志异》中王士祯评语条辨万隆张友鹤先生会校会注会评《聊斋志异》(以下称“三会本”),辑录王士祯评语28条。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新1版《聊斋志异》(以下称“浙本”,共520篇,是目前所收篇目最完备的本子),另有4条王士祯评语为“三会本”所未...
我国戏曲史上的女性形象
作者:邱春玲  来源:齐鲁艺苑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性形象  戏曲史  杜丽娘  崔莺莺  剧作家  《救风尘》  人物形象  劳动妇女  《牡丹亭》  《桃花扇》 
描述:我国戏曲史上的女性形象邱春玲我国的戏曲从宋元的产生到明清的繁荣,历时数百年。在这期间,戏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生动感人的戏剧情节,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长生殿》对临川戏剧的吸收与承继
作者:邹自振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生殿》  承继  吸收  戏剧  临川  《牡丹亭》  人物形象  社会生活  思想倾向  作品 
描述:《长生殿》对临川戏剧的吸收与承继
读《〈宋定伯捉鬼〉两题》
作者:李延明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具体意义  人物形象  同音同形词  《牡丹亭》  典型环境  社会环境  抽象意义  本质论  同一律  搜神记 
描述:读《〈宋定伯捉鬼〉两题》贵州/李延明如何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读了贵刊今年第一期上宋桂奇同志的文章,觉得很有必要把个人的看法写出来,一是希望引起老师们重视,二是就教于作者与方家。一、关于“‘鬼’即‘邪恶’吗?”文...
《红楼梦》所承有新见
作者:李汉秋  来源:前进论坛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冯小青  《牡丹亭》  明末清初  林黛玉  《金瓶梅》  “太虚幻境”  人物形象  詹詹外史  出色人物 
描述:《红楼梦》所承有新见李汉秋任何一部“石破天惊”的杰作,都不可能凭空而出,总是由一定民族文化滋养而形成的。只不过有一些滋养不露痕迹,有一些滋养则有迹可寻。滋养过《红楼梦》的文学作品,有《牡丹亭》《金瓶梅》等,这是过去人们所熟悉的。但近日,“《红楼梦》农...